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真不会演戏啊 第234节 (第1/3页)
听闻现在的大家都在京城,方沂买了最近到京城的航班。 抵达机场后照例被中影请去参加《情书》出海成功的经验研讨会,他作为青年导演的代表必须得上去致辞,做报告。 这玩意儿靳冬应该会很喜欢,可方沂实在是说烦了。 《情书》如果失败了,这些人就会说出海还是应该考虑到找人类的共性,尽量避免过于特色的地方事件;《情书》如果成功了,这些人又会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先射箭,再画靶,所谓的研讨会不过如此。 整天开会、下命令是不可能拯救中国电影的。 在《重返十七岁》里面,单纯的奇幻故事还远远不够,方沂要做一些华彩的镜头,稍微将电影上一点高度。 让人喜欢余欢水这个角色,让这个年龄段的人有共情。 余欢水是一个被规训了的典型中年男,他不为自己努力,不把自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结果没有人感激他。所以重活了的他选择为自己而活。 这与舆论中常见的“规训”、“供养者”、“老黄牛”并不太一样,不过这倒也无所谓,电影不该是绝对的价值观应声虫,而应当在尺度内做出适当的探讨。 成功的电影是时代记忆,是文化阵线迎接黎眀的先驱,应声虫可做不了这样的角色。 有这么一个刻在一代代国人心目中不一般的大英雄,他是“反叛”的代表,他不按常理出牌,他是麻烦制造者,他是谁呢? 他就是齐天大圣。 第349章 京城小记】 建国后,有几样孙悟空成为时代记忆之一,当代人更熟悉的是《西游记》章金来版本(86版),更晚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记住98年出品的《西游记》动画。 还有一个孙悟空形象曾经传播较为广泛,那就是京剧、昆剧等等传统艺术中的孙悟空。 在还没有86版的《西游记》之前,章金来已经是很出名的猴戏扮演者,否则导演不会第一时间找到他来扮演。 章金来的家族被称为猴王世家,小时候曾经和民国四美男之一的周有合照,那时的猴戏已经很出名了。当时作品存在明显的针砭时弊,虽然那些作品的源剧本往往要追溯到清明朝甚至是宋朝,但用在那时竟然也不落伍。 剧团汇演的时候,常常引得满堂喝彩。 建国初期没有闲钱来养文艺工作者,因此,老百姓要是不喜欢,你就得撤。 如果有不愿意的,打算强行用盘外招否定的呢?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的锐评,就源于此。 《闹龙宫》是一部京剧电影,1990年由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上映。讲述孙悟空为求兵器去闹龙宫,向龙王借取定海神针的故事。 猴子大闹了一番东海龙宫,回到自己的花果山,自此做猴子王逍遥去了。 我们知道猴子后面的结局,不过,姑且假装让故事停留在花果山的这一幕,让大圣保留他自由的灵魂好了。 也许很多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心底里,依然藏着一个永远接受冒险的男孩。 方沂想取一段这电影的录音放在《重返》末尾,并配一些实录的动作片段,用大圣来比喻人。在相关朋友的帮助下,方沂快速拜访了如今的猴戏传人。 中影派驻的代表焦秘书领他去了京城的一剧团,介绍说: “京剧里的孙悟空属于武生,分北派、南派。北派的有杨小楼、郝振基、李万春……南派的有郑法祥、盖叫天……我想你多多少少听说过,尤其是杨小楼,外号是“杨猴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几位老师,都是出自名门。” 剧院里站了一堆或大或小的演员们,他们好奇的看着方沂。 剧团的团长拍手说,“给导演看看你们手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