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真不会演戏啊 第171节 (第2/3页)
十年没有大爆的爱情片……《甜蜜蜜》、《如果爱》……这是陈可欣的两部片子,奖倒是拿了很多,票房说不定还不如你的《爱有来生》。” 他说到这停住,“方沂,你是要继续拍文艺片吗?虽然这个年纪也还是拍得,你毕竟太年轻……” 方沂在他的心跳中缓慢的摇头。 “那么,卖点是什么呢?” “青春。” 三爷艰难的收缩自己的肚子,往方沂这边正坐靠过来,“青春?真有意思,你是要搞大比武?还是知青下乡和恢复高考?你详细说说。” “电影是时代的反馈,过去十年,国内最大的现实就是迅猛的城市化,以及带来的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包括感情,包括乡土情节,包括友谊,包括亲子关系。” “失去和遗憾,怀念……诸多字眼,融合成青春两个字,我想,已经形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第一批八零后已经成家立业,在大小城市扎稳脚跟,而这部电影想要拍摄的,就是他们的这段记忆。” “当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我想观众们怀念的,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身处其中的自己……过去的课桌课椅,总是要调皮捣蛋的某个人,总是埋头学习的某个人、拼命挣钱的父母,还有现在已经记不得样貌,但仍然会心一笑的人。” 三爷站起来道:“我关于青春的记忆,就是包分配和下乡,还有怎么也吃不饱的日子,原来你们的青春和我不一样啊。” “对我来说,《天浴》那种电影,才是我的青春,严歌苓、余华写的文章,才是我的青春——起码代表了一些吧。” 方沂笑道:“但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一样。这一代人的青春没人来拍啊,可他们现在最有消费力,不是吗?” 两人又聊了一段时间“青春”的话题。 钱倒不是问题,三爷之前已经承诺过。方沂只要不过于离谱,拍些邪典的cult片子,三爷都会给钱。 谈的实际上是钱之外的事情。 比如为国内类型片电影献计献策。三爷就反应过来,“你也算是敢为天下先,假如你这部片子成功了,后面跟风的就不少了……大家都该记你的情。” 贾樟可有句话说的好,大概导演过了三十岁,他的电影就永远的重复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 所以贾樟可的电影老是以小县城的男青年为视角,同样的,当冯大炮拍起爱情电影的时候,那种老男人对大妞的贫嘴和诙谐,几乎是形影不离。 国师和姜纹在此前的研讨会上就提过,“今天的观众,要用今天的导演来讨好,我们落伍了,我们年轻时候的世界,和今天已经有很大不同。” 说这些什么意义呢? 其实以八零后为主的消费群体,并没有看到他们真正想看到的集体电影,大导们的年代距离他们已经有些遥远,而两方都没有反应过来。 三爷最后道,“你的电影,自然是你来做男主,”他看着方沂的脸,重重点头强调,“一定要你来做男主,你千万不要撂担子……至于女演员,如果你不好找,我去帮你说情。” “我对你这个‘青春片’啊,有点兴趣,要是能打造出来一个系列,也算给中国电影留下了点痕迹……你有没有意向的演员。” “有合适的人了。” “谁啊?请得动吗?要带得动票房哦,迅哥儿是不错的,她的眼睛真是漂亮,很少有女演员能像她一样直接拍眼睛……你俩看起来,差得也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