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眠春山 第154节 (第2/3页)
而这样的屋子除了光线不好,土壤抵挡了寒风, 屋里也就暖和多了。 以前他们还是用蒙古包,或是住山羊毛纺成的厚帐篷, 还有地上平房,直到经历过数次大的黄毛风和白灾后,损失很多并不牢固的蒙古包后,阿拉格巴日长老不再坚持,这次学了哈萨克族过冬的地窝子,这毕竟是他们日后长久居住的地方。 只是没学哈萨克族用羊粪糊墙,而是夯实泥巴,他们也会掺牛粪和草料,使其更牢固。 等天暖和起来,积雪融化后,他们会重新搭建起蒙古包。 这时都兰走下几道台阶,推开吱嘎作响的门,门并不高,她还得弯下腰走进去,蔓蔓人矮,但她也假模假样地弯着腰走进去。 地窝子里头则很大,另一扇墙还有几扇窗户,由于还没有搬进来东西,显得很空旷。 蔓蔓原本以为地下很好玩,不由得有些失望,她问都兰,“你和琪琪格jiejie要躺地上睡吗?” 姜青禾两手搬着张小桌在门口接话,“躺啥地上睡,你来帮琪琪格搬东西。” “嗷,我要搬最大的!”蔓蔓放下豪言壮语。 其实别说最大的,就一张成卷捆扎起来的坐垫,她搬着都有点顾眼前顾不了脚下。 原本这块河滩谷地很寂静,只有黄羊、野兔等小牲畜出没,或者是栖息于对岸森林的麋鹿会来饮水,那时潺潺流水、涓涓鸟鸣交织而奏。 不像现在吵闹声惊得雀鹰、百灵相继飞走,牧民们哼着长调,在灰尘从窗户中逃走后,才开始洗洗刷刷往地窝子里头添置东西。 乌丹阿妈炫耀她今年的新花毡,“上回让居儒木图带的,漂亮不,铺在屋子里更好。” 她从来没有拥有过一条花毡,以前需要担忧温饱,羊群的口粮,现在生计渐缓,得以喘息之后她就拥有了一条又阔又大的花毡 。 “瞧额的辛辛板,”莫日根拍拍后面的土房子,在蒙语里放饲粮的土房子叫辛辛板。 那里有着半屋子垒起来的草垛子,另一边有晒成干的萝卜缨子,成袋成袋挨在一角的麸子和谷糠,还有豆饼,以及敲碎成小块的黑盐。 以及另外在地窝子里专门腾出小半块地方放的粮食,怕占地方,一袋袋堆叠靠墙的面粉、青稞,怕潮气渗进去用皮子包裹起来装进木桶里的挂面,有酥油、羊油,一块块奶皮子、炒米,悬挂起来半扇半扇的风干rou还有少不了的砖茶。 瞧着这满满当当的东西,才让牧民切实地感到满足,不再担忧下一顿吃什么。 所以他们唱的歌那么欢快,歌颂这是天下的好地方。 下晌牧民阿妈接着往屋里放置东西,牧民大叔们则拉出羊圈里最瘦弱的羊宰杀,瘦弱的羊是熬不过冬天的。 他们宰杀羊时在吟诵,“落到之处,生下滩羊犊吧!打到之处,生下健硕羊犊吧!屠宰的地方,生下花羊犊吧!” 姜青禾听着那吟诵声,牛皮底的鞋子踩在河岸边的枯枝上,断裂声让她回过神来。 阿拉格巴日长老站在河岸边,神情温和,把话重复了一遍,“额们以前的冬窝子借给了朵甘思部落,他们的头人那天夜里来过草场。” “今年他们的日子,”长老轻轻叹气,“皮子和羊毛都没能换出去,没有砖茶可以换取更多的粮食,他们连自己的冬窝子都没有了。” “怎么会没有了?”姜青禾踢了脚枯枝,她问道。 长老说:“倒了,好些都倒了,没有粮食填肚子,也没办法再建冬窝子,他们没主意,又来找额想法子。” 他瞧着那些藏族牧民破破烂烂的衣裳,枯瘦的脸,再看看自己这里的人吃rou喝酒,砖茶粮食不愁,养的牲畜也膘肥。 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其实在以前,土默特部落和朵甘思部落还挨在一起时,蒙藏两语相互间都能说得上来,他们的日子过得是差不了多少的。 只不过一个喝咸奶茶,一个吃糌粑,日子都不富裕。 可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两个部落的生活便天差地别。 朵甘思的头人从不解到艳羡再到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