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铁衣曲_第11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6节 (第3/4页)

长安,在门下禁军、东宫六率什么当了个什么官儿,试想他现在能做什么呢?还不是一样只能蹲在营地里等诏书?

    “唉!”武氏叹了口气:“陛下说的是,妾身是见识短了,好不容易看到个可用的人才,便想留下来大用,却没有想到太多!”

    “不过这次的事情的确是个教训!”李治沉声道:“寡人本以为这长安已经是泰山之重,却想不到还闹出这样一番变乱来,事平之后定然要好好整治一番!”

    “陛下的意思是?”

    “阿武,你不觉得长安的人着实太多了吗?”李治看了武氏一眼:“前些日子政事堂几位相公都说要发数万恶少年去安西,寡人本来还有些犹豫,觉得会不会有损关中之根本,现在看来还是相公们考虑的周全!”

    “是呀!关中人口日繁本是好事,可长安城中游手好闲,坐食粮米之人少说也有十几万,早晚会生出乱子来!”武氏赞同道:“正好乘着这次机会,将这些人驱赶一些出去,既可以减少漕运的压力,也可以充实边郡的户口,可谓是一举两得!”

    李治夫妻二人几句话里,便决定了长安城中数万人的命运。原来自从唐朝建国以来,便秉承着“关中本位主义”的政策,即以关中地区为本土,以关东江南地区为征服地。为了确保本土对新征服地的军事、政治、经济优势,唐朝政府有意识的向关中地区迁徙人口,并限制关中人口向外的迁徙,其结果就是关中地区州县出现大量的“狭乡”,即人口稠密,无力按照租庸制给农民分配相应的土地。

    唐朝政府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制度下,在编人口的数量决定了政府手中的税源、兵源,关中人口越多,就越能保持对其他地区的军政优势,唐帝国的统治就越稳固。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关中地区的农民人均土地要远远低于江南、河北等人均土地较多地区的农民,却要承担一样的赋税、劳役、兵役,自然就比这些地方的农民要贫穷不少。

    第355章 金银

    “嗯,那这件事情就定下来了!”李治点了点头:“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免得来年又要去洛阳就粮,不过这种事情最好不要出自上意,阿武,你手头可有得力的干才,最好现在官职不要太高,有个六七品就够了!”

    武氏与李治夫妻多年,立刻就领会了丈夫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从都城发配这么多人去边关都是得罪人的事情,有损天子的名声和盛德,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找个得力的人来背锅,之所以官职不要太高是因为官当大了就会患得患失,不敢得罪人,不像小官为了升官啥事都敢干,将来用完了再扔掉影响也比较小。

    “六七品的官儿,妾身倒是一时间想不起来,要不明日让李义府推荐一人便是!”

    “也好!”李治已经有些疲倦了,他按了一下自己的额头:“阿武,这次的事情完结之后,就尽快让那个王文佐去百济吧!”

    “尽快去百济?”武氏闻言一愣:“这是为何?”

    “阿武你还记得薛万彻吗?寡人不想他继续在长安这个大泥潭里打滚,不然早晚会被牵扯进去的,到时候纵然有些可惜,也只能杀了!”李治叹了口气:“弘儿年纪也不小了,总得给他留把好用的刀吧!”

    “陛下说的是!”武氏点了点头:“若是如薛万彻那般,那着实是可惜了!”

    “是呀!寡人现在回想起来也着实有些后悔,若是万彻还活着,寡人又何必把一个苏定方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来回万里的折腾?军中能执掌方面的人材着实是太少了!”李治叹了口气:“好不容易有个可用之人,还是多让他在边境多历练历练吧!”

    李治口中的薛万彻是太宗时代名将,也是太宗皇帝的女婿,因为被牵连进了房遗爱谋反案之中,被当时负责审理此案的长孙无忌轮了死罪。当时李治当然觉得舅舅替自己把宗室勋贵中的潜在威胁尽数铲除,杀得好杀得妙,杀得呱呱叫。但过了这些年李治回头一看,就知道薛万彻当初肯定是被长孙无忌冤杀,而且随着大唐的疆域不断扩张,可用的武臣却越来越少,时势不同,心态不同,自然看法也大大不同了。

    李治感叹了几声,便回到锦榻上躺下了,沉沉睡去。武氏在确认李治完全睡熟了之后,小心的出了屋子,唤来一名阉人,低声道:“你立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