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215节 (第1/3页)
第三则是土农药诱捕药杀的方法,这个法子也是目前最有效且快速大面积灭虫的法子,但需要严格控制好区域,适合用在蝗虫密度高的田地中,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此药杀法子可以和第二个生物天敌治蝗配合着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一而用。 当然,还是像之前所说的那般,因为土农药里的药材有毒,使用时要格外注意,大量喷洒的话定要注意相关人员的防护。 至于如何防止下一季及之后几年的蝗灾再次发生呢,这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且必须要长线做的繁琐工作。 不过,现下当务之急是要控制好蝗灾,防止明年蝗灾接连发生的情况,那则是是稍后的事了,暂时还顾不上这些。 当李卫看到安清有杀死蝗虫的土农药药剂后,瞬间放心了不少,只要有法子就好,不管过程多繁琐和辛苦,总归是有盼头的。 他想了想,试探性提出一个建议:“福晋,下官在史书上曾经看过,说唐太宗曾当众吃过蝗虫,民间也有一些小儿曾把这蝗虫烤着吃,他们既然都没事,所以,是否可以由衙门官员出面亲自试吃,鼓励百姓捕捉而食呢?” 若是真能证明那蝗虫真能食用的话,这样百姓们自发捕虫的动力就会很足,若是只靠衙门动员,百姓们的积极性怕是不会太高。 可听到这话,安清却摇了摇头,说道:“蝗灾下的蝗虫是有毒的,不可食用。” 蝗虫,又名蚂蚱,这种虫子有一种很神奇的特性,当他们成群时和独处时并不是一种虫子,独处时的蝗虫,大多为淡黄色和绿色,性情无害,且无毒无害,甚至吃起来还会很好。 但成群的蝗虫,则会黑化,性情不仅暴躁,而且体内还有剧毒,身上更是有一种非常难闻的气味,是万万不能吃的。 唐太宗李世民当时为了证明‘岁蝗不是灾’这个观念,当众吃下了一只蝗虫,当时那种情况下说不好他吃的是哪种,而且他当时也就吃了一个,若让百姓大量食之的话,必然会中毒的。 而且,除了泛滥成灾的蝗虫自身有毒外,他们既然决定进行药物喷洒,那此情况下,必然要有些蝗虫身上染上了药剂,从这方面看,也确实是食用不得的。 但李卫所考虑的也没错,如何调动百姓们自发捕蝗的积极性,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既然治蝗的策略已经制定出来了,那接下来便是具体实施的事了。 按照李卫的意思,安清等人负责在衙门里坐镇即可,他会亲自带人去城外。 毕竟,这可是实打实的一屋子天潢贵胄,哪里好亲自去干这些啊。 安清想都没想,直接带头否了他这个提议,他们是过来治蝗的,不去实地前线,而是坐在衙门里等着,那和在京城远程指挥有什么区别。 再说了,这种时候哪里还讲究这些,当然,安清就从来都不是讲究这些的人。 他们一行人再次来到城郊,此时已经下午了,但大多数百姓仍然坐在地头,无望地看着田地里以及空中的那些乌压压的蝗虫,即便是见到了平日里最畏惧的官差,他们都无动于衷。 都没有活路了,哪里还能管的了这么多。 李卫身为负责此事的地方官员,此时自是要担起动员的职责,但他上前讲了好一番话后,百姓们似乎对此都没什么反应。 这种情况别说是鼓励大家捕蝗灭蝗了,长此下去,怕是民心要不稳啊。 李卫心想这样下去可不是发子,就在他焦头烂额之时,余光恰好看到了旁边的安清,不由灵机一现。 于是,他忙转身来到安清身边,低声说了些什么。 安清听完,眉头不由皱了皱,有些迟疑道:“提我能有用?” 这种情况,他一个地方大官说话都不好使,提她这个远在京城的福晋,真能有用? 她怎么就这么不信呢! 李卫立马十分肯定地回道:“旁人不敢说,但据下官了解,提福晋您,保管有用。” 他在地方当官这些年,也算是深入了民间,自是对安清在民间的威望有所了解。 北方先不说,就拿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