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3节 (第2/2页)
人群里,几个男孩子连连点头,入冬后,地里的活也少了。 可每天除要去地里拔草之外,他们还要放牛和上山捡青杠子、桐子,对李老实说守村,那就更喜欢了。 徐长明也在人群里听,不过他跟其他人不一样,是背向着里面。 听到李老实说老人无用,要让孩子守村,心里老大的不乐意,闷声闷气道:“那些屁股上蛋黄都没干的小娃能干啥,还是上山捡青杠子才要紧,我们这些人爬不上山,难道还走不动路了!” 对村里人来说,上山捡青杠子很重要。 虽然家里已经有粮食,可饿了一回,对这个能救命的东西是不敢舍下,从十月开始,家里一有闲就要捡青杠子存着。 李老实听他插话,立即高声道:“长明老爷子能看住村,你可别说大话闪了舌头。” 徐长明站起来瞪着李老实恨声道:“我是站着撒尿的,说话算数!以后我就守着路边,不许那些外人随便走!你李老实就等着看吧!” 说完就气冲冲的走了。 其实江枝让大家以后留意安全,只是说正事前的一道小菜,她真正的话还没有提,没想到先气跑了一个。 不过,这也没啥,话重新进入正题,那就是修房的事。 江枝才说出:“哪几户人家要修房?”立即就有人答应:“我,我我!” 徐根庆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自己被忽视,还站起来说。 修房就能宽敞些,跟半夜三更老起来撒尿的娘也能分开,他是一天都不能忍了。 江枝略微一数,徐根生和徐根有几家,田贵家,秀才家还有武阳和林家石家,多的要七八间正屋,少的也要修上一两间,基本上家家要修。 大家都知道机会难得。 冬季本来就是巴郡修房的时节,忙碌的一年里,这段时间庄稼暂时不需要多管。 雨水也是最少的季节,蒙蒙细雨打不湿衣服,干起活来不冷不热,每家人早就盘算好自己能修几间。 最主要的还是官府开始修驿站,就意味着砖石木料要送来了。 “好,既然大家都要修房,我有一个建议,那就把各家附近的坡坎垒起来,多堆出平地。 那些城里的房子一排一排的,走路也方便。 我们这种山里,想摆整齐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把各家门前修好,至少走路要方便。” 在巴郡,因为土地的问题,人群是以大散居,小聚居方式生存。 每处聚居地能修房的宅基面积不同,根据地势的高低不平,各家各户的房子也是造型各异。 在稍微宽敞的平地可以修建成“三合头”。 也就是正房两边再延伸出两通拐角的偏房,呈凹字形,中间是一块地坝。 正房中间为堂屋,两边是卧室,而拐角出去的偏房就是厨房,柴房、猪圈和杂物间。 这类“三合头”小院一般不建大门和围墙,而是由一片竹林掩映着,可以满足每户人家的隐私和通风。 若是遇上地基狭窄,就没有正统的建筑概念,不再刻意修建“堂屋”“厢房”,而是随坡就坎,随曲就折,只要功能上满足生活的要求,一切都随心所欲。 两种风格的房屋在巴郡随处并存,怎么修都是根据地势和环境选择,归结起来就是庇护安全的同时,一要通风,二要能避雨遮阳。 现在,徐家村也是同样的情况,江枝几户人家处在平地上,勉强还算摆出小“三合院”。 田贵他们这些外来户就只能选择高坎矮坡的地基。 若是修得宽敞的话,在屋里还需要上台阶。 除非挖出一片平地,这势必会有很大的工程量。 ai制图,山区农家 第258章 当一回战地记者 怎么修房的话题一开,每个人都说得情绪激动。 一番讨论下来,将每户人家的道路修好列为第一条。 要得富先修路,至少每户人家都要能做到鸡公车推进屋。 如果不能,就需要另外选址,现在是唯一机会。 因为修房以后,江枝就要去县衙给大家申请房契,那样才算真正的扎根住下来。 按照官府的说法,两年不回,以前的地契和房契就全部作废。 再不担心原来的村民回来,自己还得被驱赶。 大家又说一阵,各自把怎么修房放在心上,准备回家商量一下。 虽然不能一下就修成青砖大瓦房,只能筑土墙茅顶,也得把地基弄好。 徐根庆跟田贵也在往家走,一边商量着地基的事。 两家是邻居,但一个原住民,一个是外来户,这也是秦氏欺负田家被打的原因。 现在要修房,按徐根庆家的原址应该在平地处,但已经被现在的巡检占去,也必须另外选址。 两人正说着话,就看见莲花一脸焦急的等在半道上。 徐根庆问:“家里啥事?娘又骂你了?” 他担心莲花又被娘欺负了,急忙就要往家里走。 莲花忙拉住他:“我有事跟你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