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作精老太,别人逃荒我开荒_第16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3节 (第1/2页)

    另一边,二瑞牵着巧云躲躲藏藏,一路奔去小满家。

    约上小满,三人就向着山下狂奔,很快就消失在丛林中。

    山崖上,正骑在佩奇身上溜达的彩霞眼尖,还是看见下方那三个在树林间晃点的人,立即指着远去的背影大叫:“跑……跑了!娘!爹!”

    嘴里说着,立即扭着屁股往下溜想去追。

    江枝一直在身边扶着她,立即变戏法似的摸出一个布老虎:“没有没有,那些是坏人,彩霞看这个!”

    为了对付孩子,江枝早有准备,佩奇没用就用玩具。

    果然,彩霞立即被鲜艳的布偶吸引住,转移注意力就来拿布老虎。

    江枝看向三个年轻人离开的方向,长舒一口气。

    夏秀才不是寻常教习夫子,会按着科举考试的方法一开学就是《百家姓》、《三字经》,教写字识字。

    他在村里讲学,虽然也是识字开始,没有什么教案,随心所欲,是想到哪里说哪里。

    有人听不懂,觉得烦,早早退场回去睡觉。

    有人觉得有道理,一边听一边感叹。

    二瑞听得糊里糊涂,一知半解,回来还把夏秀才说的话反复琢磨:“娘,秀才公说的是人字,怎么又是放下,又是坚守?”

    他把字认识了,只是引申出来的意思不懂。

    江枝没有立即开口解释什么是放下,什么是执念。

    这才是第一堂课,听不懂很正常,多听几次再向夫子请教。

    况且这种有深度的思想,最需要的还是自己感悟才来得真实。

    知识靠的是经年积累。

    哪怕学习时暂时不懂,只要用心用脑去想过,这些问题就一直蛰伏在记忆深处。

    就好像用时间和阅历酝酿的美酒,一旦打开,就会透出最醇熟的香气。

    靠别人讲解明白的道理,就是勾兑出来的酒,快速又量大,缺少灵魂融合。

    现在村里有夜校,江枝就让二瑞带着巧云一起去。

    虽然上下山辛苦,每天要花三个小时来回的路上,只要能学到东西,这点苦不算什么。

    曾经,在西南山区长大的孩子,每天早出晚归、翻山越岭去上学是必须经历的。

    那时候在每间教室里,都会有一个“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条幅。

    现在二瑞、巧云和小满能去上夜校,也是一段难得的生活经历。

    孩子还小,有婆婆带着孩子,巧云也有提升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夜渐渐黑下来,佩奇已经跑不见了,应该又是在山里晃荡。

    江枝关上房门,烧了水给彩霞洗澡。

    哗哗水声里,小女娃坐在熬好的药水里,江枝一边用软布给她擦背,一边低声唱着儿歌:

    “三十晚上大月亮,贼娃子起来偷潲缸。

    聋子听到脚头响,瞎子看见翻院墙,爪子拿根抵门棒,跛子起来撵一趟。

    撵到冬水田里打得灰扑,提起毛辫子一看,原来是个和尚!”

    “咯咯咯咯!”

    彩霞玩水扑腾着,打得水花四溅。

    江枝笑着刮她的小鼻子:“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鹅!鹅!鹅!”彩霞一字一句学着,笑得眯起眼。

    玩够了,水也凉了,捞起来擦干放回炕上。

    本来还担心彩霞睡觉前要恋娘哭两声,可白天已经玩累了,头才放枕头上就睡得成了一团,随便怎么摆弄得不醒。

    江枝给她盖好小被子,再把油灯的灯芯拨下去,屋里光线昏暗,这才坐到一边捻棉线……

    随着她手指熟练的捻动,线锤旋转,一团团蓬松的棉花成为细线。

    到这里一年多,江枝感觉自己越来越融入这个时代。

    夏秀才说的“放下”大概也包含这些吧!

    “心安之处既吾乡”,以后的岁月有二瑞、巧云,还有炕上睡得香香的彩霞陪伴,也算幸运。

    崖下,徐大柱又在锻炼身体,随着每天不间断的坚持,他能站立的时间越来越长,从几息到现在一刻钟。

    春凤已经端来一盆水放在旁边,等徐大柱汗流浃背的坐下来,这才拧一根棉帕递过来。

    徐大柱接过擦脸:“刚才爷叫你干啥去?”

    春凤笑着道:“爷说麦子已经打出来了,让我找时间跟婶子家分开。”

    山上场地小,麦子收割后就堆架在树杈上,一批晒干再打一批。

    时间过去这样久,才陆续敲打晾晒出来,准备两家分。

    徐大柱有些奇怪:“这事爷直接告诉婶子就是,怎么还要给你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