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7节 (第2/3页)
成汉jian,被万众唾弃。 这一点也不夸张。别忘了,大明是神州陆沉之后、再造华夏的汉人政权,再加上之前南宋那费拉不堪的表现,所以有些极端的国民情绪,也实属正常。 在大明,那一定是汉胡不两立的。有敢与蒙古人言和者,第二天祖坟就会被人刨了…… 更别说什么和亲互市之类的怀柔手段了,皆被视为奇耻大辱! 所以哪怕贵为亲王,也不敢乱讲的。 “也许等到消灭北元之后,可以试着对归顺的部落开边互市呢。”老三小声道:“反正我是觉着,早晚得走这条路。不然就算彻底灭了蒙古人,也会有别的胡人起来,继续掠夺我们。” “嗯。”老四点点头道:“不过也要时常削弱他们一番,胡人畏威而不怀德,不可重蹈两宋覆辙。” 这就是典型的明朝人思维…… …… “老六,你接着说吧。”老三道:“第二个问题。” “再说第二个问题,父皇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从传统陆权视角上来说,这话没毛病。”朱桢便沉声道: “但以海权视角来看,这话就不对了。” “海权视角?”老三老四又没听过,四哥笑道:“你小子,现在满嘴新名词,刘老先生对你还真是不藏私啊。” “唉,先生没为朝廷大用,真是国朝一大损失。”老四也叹气道:“幸好,他把毕生所学都传给了老六。” “呵呵……”老六干笑一声,没有否认,也没法否认。 “这词儿虽然新,但很好理解。我们是怎么去高丽的?” “坐船啊。”两人答道。 “所以说,在大明独步天下的航海技术下,大海已经天堑变通途了。”老六沉声道:“海权视角就是我们把海船视为车马,把大海视为通道,再去看待原本的世界。” “这样啊……”三哥四哥陷入了沉思。 第三四六章 卫辉共识 当晚,一行人抵达卫辉府,哥几个住进了知府衙门中。 吃着热腾腾的当地特色大锅菜,哥几个继续之前的话题。 “我按照老六说的海权视角想了想,还真是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老四手攥着同样是当地特色的高桩蒸馍,兴致勃勃道: “这海上除了不能住人,其实跟陆地也没啥区别!” “荒郊野外也一样不能住人。”朱桢对当地的猪rou包子更感兴趣,这里的包子皮薄馅足、个头如鸡蛋,咬一口满嘴流油,很是过瘾。 “荒郊野外还能种地呢。”三哥故意抬杠道。 “海里还能打渔呢。”朱桢反驳道。 “我不是针对你的,我是在跟老四抬杠。”三哥跟他解释一句。 老四翻翻白眼,接着道:“总之老六说的有道理,有了海路相连,四方诸夷就不再是限山隔海,僻在一隅了。而是可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去高丽时,我留心观察过,一艘四百料的海船装的货,得用九百辆马车才装得下。而且船在海上,借风顺流而行,只消十几个水手就能cao纵,人吃马嚼之费节省百倍。所以海运远比陆运优越。” “那当然了。”老三道:“没看到江南不管是出行还是运货,全靠行舟,几乎没有马车么?” “两地之间怎么才算联系紧密?不应该简单以远近区分,而要视百姓往来、货物运输便利?比如这卫辉与山西陵川县不足百里,算是近吧?可是要过去的话去,却得绕行太行山,十分不便,所以两地间再近,几乎死不相往来。” 老四沉声道:“但如果海路畅通,靠着海运的快捷便利、量大价廉,两地虽相距数千里,亦可联系紧密!” “四哥说的太好了!”老六简直要自惭形秽了,他给哥哥们灌输这些超越时代的思想之前,还一直担心他们会不会接受,能不能理解。 显然他是多虑了,顶级智慧到什么都是顶级智慧,他一领进门,人家自己就能想明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