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4节 (第2/3页)
法司的疏忽,但国家立法,必须先把法条公诸于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然后才用来惩治明知故犯的人。 “但自立国至今,不曾有禁止空印的法律。各衙门也互相默许空印之举,所以官员们实在不知这是犯罪。有道是不知者不为罪,不教而诛为虐也。”胡惟庸抬起头道: “臣斗胆请皇上这次从轻发落,若有再犯者,可严惩不贷!当然,造成这个难看的局面,皆因臣这个丞相失职,臣引咎辞职,请皇上处分!” 说着,摘下乌纱,重重叩首。 第二五三章 反杀 奉天殿中。 胡惟庸跪地请辞,求皇帝放空印案的犯官一马。 朱元璋依旧面无表情的看着胡惟庸的表演。 太子还没修炼到家,他强压怒火瞪着胡惟庸,但想刀一个人的眼神,是怎么也藏不住的。 那日父皇在武英殿召见此獠时,太子也是在场的。 堂堂胡丞相在父皇面前,那卑微如蝼蚁的丑态,他可以亲眼目睹的。 对了,那日胡惟庸也曾跪地请辞过,但两次性质完全不同。 上一次,是乞求;这一回,是威胁。 朱标忽然又想到,就连这次的空印案,其实也是他供出来的。是胡惟庸跟父皇透露地方衙门每年会跟李善长讲数,父皇这才把他们都弄到京里来,然后抓住罪证,想要一网打尽的。 结果父皇真集中精力对付韩国公一伙了,他居然敢当场反水?! 真是脸面三刀,胆大包天啊! 这还没完,接下来,还有更让他意想不到的一幕…… 见胡丞相跪地请辞后,他身后的中书省官员,居然也跟着跪地。 这可是中书省啊,占了朝堂上文官的四分之三。 剩下御史台、大理寺等处的一小撮,看到大伙儿都跪了,自己站着也不是个事儿,便也跟着跪地。 “求皇上从轻发落!”整个朝堂左半边齐声道。 右半边的勋贵武将们虽然没跟上,却一个个两眼放光,大有幸灾乐祸之意。只是不知他们幸的是谁的灾,乐的是哪边的祸。 …… 面对着形同逼宫的丞相和百官,朱元璋冷冷一笑,刚要开大。 “父皇,儿臣有话要讲!”却听立在金台下的晋王朱木冈,忽然高声抱拳道。 “讲。”朱元璋压住火气,微微颔首。 “儿臣以为胡相所言差矣,若非见识极短,便是居心不良。无论哪种可能,都说明他不适合再当这个宰相了。”朱木冈深吸口气,指着胡惟庸道: “儿臣请父皇成全胡相,罢掉他的中书省右丞相!” “……”百官抬头,怒视着老三。要不是他亲王的身份,不知多少人要跳出来开喷了。 “哦?”朱元璋神情一动,假意呵斥道:“怎么能这么跟丞相说话?” “皇上,无妨,为臣本就是要请辞的。”那边胡惟庸先忍不住质问道:“只是不知晋王殿下从哪儿看出,为臣是见识极短、居心不良来的?” “就凭你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晋王冷笑一声道: “你们说之所以有空印陋习,是因为路途太远,来回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到部。但实际情况是,你有文书走官驿的话,最慢一个月就能从大明最偏远的州县,抵达南京城,哪用的着那么长时间? “而且此次被逮捕的三百多名犯官,七成来自江浙湖广山东,最多十天半个月的路程,他们为什么也带着空头印制?肯定不是怕来不及吧? “殿下还年轻,没接触过具体政务,不知道朝廷和地方的账目极其繁杂,互相矛盾,根本不存在完全吻合的可能,很多时候修改一两次都不行,需要反复修改啊。”户部侍郎吴秉衷赶紧解释。 “那还有好多来自南京周边,一来一回最多几天时间,就是反复修改也没问题吧。”老三却锲而不舍的追问道。 “晋王殿下容禀,周边府县的官员确实来得及,只是大家都这样干,他们为了省事儿,也就因循陋习了。”吴秉衷再次解释道,他不信自己辩不过个毛头小子。 “因循陋习,真的是为了省事儿吗的?”老三却嗤之以鼻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