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唐人的餐桌 第395节 (第2/3页)
度还达不到对抗万年县衙的地步,这才能把搬迁事宜进行的非常顺利。 如果有一天,云初的脑子突然不对了,去翻建那些住满大户人家,勋贵人家的坊市……他一定会赔的连裤子都穿不上。 很多时候大家都以为有钱人的钱最好赚,却不知在这个世界上,被赚钱的永远是穷人。 云初不会去翻建那些靠近皇城的坊市,他连想都没有这样想过,目前翻建那些贫困的坊市,是云初能为穷人翻身做的不多的好事之一。 毕竟,通过翻建之后,能给那些积年贫困的人,一个翻身当富人的机会。 机会给了,能不能翻身,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每一次万年县准备改造坊市的时候,就是长安大商家的一场狂欢盛宴。 也是那些商家背后的势力们的一场盛宴,云初相信,在肥猪们开始吃最上等的饲料的时候,他们是无心他顾的,只想用最凶猛,最快捷,最贪婪的方式吃下尽可能多的食物。 因为已经是很成熟的一个产业了,云初甚至不用亲自出马,让刘义这个管家带着一群帐房跟各路商家接洽事情很快就确定下来了。 温柔那一边也是如此,他之所以会这样顺利,完全是温柔把崇德坊的建设项目与永乐坊的建设项目给合并了。 那些大的商贾们想要拿到永乐坊的项目,相对的,就必须连崇德坊的项目一起做,否则,两个项目都不要做。 在这件事上,万年县衙跟长安县衙的态度极为统一,没有给那些商贾们挑肥捡瘦的余地。 于是那些大商贾们或者合纵,或者连横,用尽全部力气去争夺更多的利润点。 声势浩大的翻建工程开始了,云初跟温柔两个组建各种商业联盟的事情就没有多少人去关心了。 最先发现长安城商业模式发生改变的是那一群常年趴在商家身上吸血的中人。 以前,小商人想要做成一件买卖,离不开中人从中牵线搭桥,现在,这一模式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些需要求着他们给自家货物寻找买家的小商人们,现在很少登中人的门。 而他们的生产,销售好像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尤其是那些需要跟胡商接洽的小商人,他们的货物正在被胡人一骆驼,一骆驼的向西域运送。 并没有经过他们这些中人之手。 中人们的消息极为灵通,两天功夫他们就发现自己这个行当不再吃香的原因了。 因为,那些居住在曲江里地坑城里的胡人们,会在曲江里的一张巨大的白板上,将自己的需求写出来,并且把价格也标出来。 假如愿意按照这个价格供货的商人多,胡人就会主动调低收购价格,看看有没有人继续跟进,如果一直有,那就可以一直调低价格,知道他购买到他满意的价格低质量也能接受的货物为止。 相对的,假如没有商家愿意以胡商写出来的价格供应货物,胡商就只能提高收购价,直至他给出的价格,可以购买到他需要的货物为止。 不论是卖货的,还是买货的,都必须将自己的价格跟数量写清楚,因为,万年县常驻曲江里的税吏要根据交易量以及价格收税。 当那些穿着两种颜色鞋子的中人,掮客们看到那张白板巨大的白板之后,一个个面如土色。 这样的白板,曲江里有三个,一个是专门为胡商们服务的,另一块是专门为大唐商贾服务的。 最后一块上面密密匝匝的写满了昨日货物成交的价格以及数量,品质,作为胡商们,以及大唐外地商贾们竞价的参考。 云初把这新的交易方式,称之为“诚实交易”,针对的就是那群除过好事不干,啥事都干的中人,掮客,以诚实之名,吸引更多的胡商,国内商贾来长安进行交易,尤其是大宗交易。 这样做买卖的的做法,很容易在关中一地形成巨大的虹吸效应,并且向洛阳,太原,这些大宗货物集散地辐射,最后形成垄断。 在李治没有在太医院说那些话之前,这种所谓的“诚实交易”法则,云初是万万不敢推行的。 现在,则是百无禁忌,如果有人对这个交易法则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请向皇帝上疏说明此行为不妥的原因何在,并给出一个更好地解决办法。 李治很喜欢云初提出的这个“诚实交易”法则。 强干弱枝一直都是李氏皇族长期奉行的一项国策,否则,长安城也不至于驻扎大唐三成以上的兵力了。 更不要说在长安城就近交易能减少多少税款流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