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唐人的餐桌 第232节 (第3/3页)
李治就能完成一桩太宗皇帝都未曾完成的伟业。 灭掉高句丽,李治就能大权独揽,让整个大唐,随着他的意志前进。 在灭掉高句丽这一点上,云初觉得自己的心与李治,刘仁轨一般无二。 目送李治的车驾回城,刘仁轨瞅瞅云初道:“身为战将出声,你真的不打算走一遭高句丽吗?” 云初笑着摇摇头道:“人人都想去高句丽,若是人人都去了高句丽,谁来供应你们这些人的衣食呢?” 刘仁轨高声笑道:“此生不入高句丽,枉为人臣!” 云初也很高兴,这一次入高句丽,与隋炀帝,太宗皇帝入高句丽有很大的不同,有火药可以开山劈石,有棉衣可以御寒,可以说,已经补齐了大唐军队征伐高句丽的最后两块短板。 就假如李治真的恒心不改话,一定比他在史书上记录的干的还要精彩一百倍。 第一百五十七章 云初奏对 棉花这个东西只要棉桃开始绽放,那么,每日都会有棉桃绽放,直至棉桃开尽。 两万六千亩的棉田进入了收获季节,这就导致长安,万年两县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 两县的官员,吏员都清楚,今年只要把棉花事情处理好,那么,两县就再无大事,因此,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一时间,长安城中到处都是晾晒的棉花,几乎让长安城变成了白地。 于是,有诗人曰:金秋玉立喜田丰,一片冰心自暖融。 莫道花开如雪海,人间有我免寒穷。 又有诗人曰:银光点染兆年丰,万顷星摇似雪融。素裹群芳谁竞暖,轻身入被万事隆。 因为棉花是云初种的满世界都是,所以,他不好作一首跟棉花有关的诗来吹捧自己。 这让长安人都觉得遗憾之余,又钦佩大唐著名诗人云初的高风亮节。 就连李治都对云初这一番低调行为表示满意,觉得那一日在棉田跟云初说的话,这个二百五还算是听进去了。 其实,只有云初自己清楚,满大唐的诗人里面,就没有写过任何一首跟棉花有关的诗。 李白没有,杜甫没有,王维没有,孟浩然、皇甫冉、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李颀、崔颢、顾况、元稹、刘长卿、岑参、邱为、高适这些人都没有作过任何跟棉花有关的诗。 没有这些人的才学来打底,你让他如何作出一首好的棉花诗来呢? 自己作?开什么玩笑,信不信温柔看过云初自己作的诗能笑得脱肛? 所以,这个时候必须低调,且必须将低调进行到底。 自从棉花收获之后,刘仁轨的工作重心就从长安县转向给事中这个职位了。 所以,关于棉纺织作坊的事情只能由云初来代行。 云初很不愿意参与到军品供应中来,因为这事做好了,就是大功劳,可是呢,事情做不好,又是泼天大罪过。 而军中的人最是难缠,如果打了胜仗,你就算是供应黑心棉给他们也是大功一件。 如果他们把仗打败了,就算你把最好的棉花,最好的寒衣给他们配备上,他们也会从你的冬装上少了一枚扣子的事情,把战败的罪责推给你。 而大唐朝廷,对于前线的将士最是宽容,在战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怪罪他们的,只会认同前方将士们的看法。 就是因为你后勤供应的时候,在将士们的寒衣上少缝了一只扣子,才导致兵败的。 然后,后勤的官员被砍头,被罢官,被降职,甚至连累全家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想想都觉得害怕,遥想东汉末年,曹cao军中缺粮,军卒吃不饱饭,人心不稳,曹cao麾下的粮草官死的多惨啊……曹cao一句‘借你人头以安军心’就真的把粮草官的人头借走了,之后,再没有还回来。 而大唐的这些名将,宿将们,跟曹cao基本上是一路货色,从李绩开始一路下来,都喜欢借东西,而且都是借完不还的那种人。 比借更可怕的是抢,棉花里面的棉籽都没有剥除干净呢,长安十六卫的副将们就已经来了十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