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盗墓笔记_第12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节 (第3/4页)

,可她手下有个太监,哦,当时官封常侍,他叫魏通,是贾太后的亲近侍臣。贾太后于他有恩,因此,不管别人如何恨贾南风,魏通倒是忠心于贾太后的。后来魏通年龄大了,告老还乡,他感恩贾太后,便把这里称作凤凰村。”

    楚雅接上道:“大叔,是不是这魏通河就是他开挖的?乡亲们感他之恩,就把这里称作了魏通河?”

    大叔的脸上竟然有些不悦了,他盯着楚雅道:“小姑娘,你还说你们没看过《江南风土》?你刚才所说,书中也是这么说的。”

    楚雅赶紧解释,说自己真的没看过。大叔瞧了她好几眼,慢吞吞地说道:“看样子你们也都是文化人,是大学生吧?要是对民俗文化有兴趣,那可到我家坐坐。”

    大叔家就在村西,一进他家院子,就被满院的石鼓、磨盘、犁耙等吸引住了。大叔告诉我们,他叫魏和,虽然住在乡下,可却是我们县里知名的民俗学家。

    关于魏通与凤凰村的那点事,也都是魏和写的。楚雅一脸不解地道:“大叔,听您口气,这书已经出版。作者是您,书出版了是好事呀,可为什么刚才您怀疑我们可能看过《江南风土》时,好象老大不高兴似的呢?”

    魏和愁容满面地说道:“你们有所不知,这故事是我编的,但书可不是我出的。唉,十多年前,我在翻阅晋史时,看到了常侍魏通之名。恰巧我村上这河就叫魏通河,那我就异想天开了,怀疑这河是不是与常侍魏通有关。”

    魏和很难为情地告诉我们,他没上过大学,可从小就喜欢文化。当他读晋史时,偶然有了这个发现,就产生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所谓民俗,大多是不需要严谨的考证的,而且很多是以民间传说为根据。魏和那时还年轻,在文化界属刚出道的,有种急于表现自己的冲动。因此,他根据晋史和魏通河的名称,瞎编了一段历史故事,这在当年引起了一阵轰动。

    龙背在魏和的书稿中,甚至被说成了魏通墓。这就给凤凰村以外的人,对这龙背更产生了神秘感,前来向魏和讨教的人络绎不绝。

    魏和也由此名声大振,渐渐地成了县上的名人。这些年,他的地位不断攀升,不说在全国么,也在省内是一位著名的民俗学家了。

    省里的考古队曾因魏和的文章来过凤凰村,可经他们仔细堪察,龙背其实就是当年开挖两条小河时,可能是为了节省人工,交汇处的土方并没有全部挖到底,而且,这两条小河还是民国年间所挖,与西晋的常侍魏通没半毛钱关系,根本就不是什么墓葬。

    从此,取得了民俗界相当高地位的魏和说到龙背时,就觉得怪不好意思的,为年轻时的异想天开总觉得拉不下面子。可这几年开始大搞旅游开发,县里相关的头儿可不干了,他们让相关部门直接用经费编撰了一本《江南风土》,开篇就引用魏和年轻时有关龙背的文章来吸人眼球。

    第250章 古籍相赠

    我对胖哥使了个眼色,俯耳低语了几句,胖哥立即出门。魏和惊讶地道:“这小兄弟叫胖哥吧?这午饭时间了,这么急着走做啥呀?你们几位既然对民俗文化也感兴趣,不介意的话就与我魏和交个朋友,吃了饭再走吧!”

    我赶紧对魏和道:“大叔,不用管他,我是让他去取些东西来让大叔过过目的,或许大叔会有兴趣。”

    魏和看上去魏疑惑,不过当胖哥再次入门时,看到胖哥手中的一本已经泛黄的线装书,魏和的眼光一下子亮了起来。

    我让胖哥给他瞧的,正是我和楚雅挑出来的那本古籍,上面有魏通告老还乡最终自杀的记载。

    魏和的手在发抖,他瞧了一会问我这书是从哪来的?当然是旧书摊上淘来的,难道我能告诉他这是从地下偷来的?

    我盯着他的神色瞧了好一会,慢吞吞地道:“似乎魏大叔对这书很感兴趣,要是您喜欢,这书就送您吧!”

    魏和的神色很惊讶,他似乎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向我再三确认后,他兴奋地道:“三位真的是我的贵人!唉,这些年来,我一直想纠正自己年轻时瞎编的故事,可上面的人不同意啊,批我说不爱家乡,怎么能把魏通说成是外地的呢?”

    我惊讶地道:“魏大叔,您的意思是你在考证魏通这个人,而且您认定他不是我们这儿的人而是外地的?”

    魏和严肃地点点头道:“对!我一直想给自己和其他人一个交待,真正考证出魏通这个人的生平。可惜,史料中几乎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