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寄印传奇(绿改乱加续)】(5) (第2/3页)
外面吃了饭,就和几个同学去爬山。 所谓山,不过是些黄土坡罢了,坑坑洼洼的,长了些酸枣树和柿子树。 天热得要命,爬到山顶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喝了点水,有个家伙拿出一盒烟,于是我就抽了人生的第一支烟。 几个人在树影下打了会儿扑克,不知说到什么,大家聊起了手yin。 有个二逼就吹牛说他能射多远多远,大伙当然不信。 这货就势脱裤子,给我们表演了一番。 山顶凉风习习,烈日高照,乳白色的液体划出一道弧线,落在藏青色的石头上。 此情此景时至今日我依旧记忆犹新。 青葱岁月,少年心气,完成了一次启蒙,那些闪亮的日子,也许注定该被永生怀念。 5点多我们才下山,等骑到家天都擦黑了。 刚进院子,母亲就冲了出来,咆哮着问我死哪去了。 我淡淡地说爬山了。 她带着严厉的腔调说,「严林你还小啊,不能打声招呼啊?」 我心里猛然一紧,立在院子里半晌没动。 母亲厉声说:「你发什么愣,快洗洗吃饭!」 姜面条,就着一小碟卤猪rou,我狼吞虎咽。 真的是饿坏了。 母亲在一旁看电视,也不说话。 当时央视在热播,万人空巷。 但我家当然没有那个氛围。 由于吃得太快,一颗黄豆呛住了气眼,我连连咳嗽了几声。 母亲这才说,「慢点会死啊,又没人跟你抢。」 母亲话语间隐隐带着丝笑意。 我抬眼瞥过去,她又绷紧了脸。 从父亲出事起,我再没见她笑过,所以觉得母亲这一笑是那样的好看。 我在想,母亲一开始要不是嫁给父亲,她现在至少也应该是个少奶奶待遇才行吧,想完我忍不住又多瞄了母亲几眼。 几乎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谈论世界杯。 田径队的几个高年级学生说起罗纳尔多和贝克汉姆来唾液纷飞。 大家都在打赌是巴西还是意大利夺冠。 街头巷尾响起了,连早cao的集合哨都换成了「HereWeGo」。 当然,这一切和我关系不大。 六月十三号正好是周六,我们村一年一度的庙会。 在前城镇化时代,庙会可是个盛大节日,商贩云集,行人接踵,方圆几十里的父老乡亲都会来凑凑热闹。 村子正中央搭起戏台,各路戏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这个商品还不发达的年代,超市实属稀罕物,远在农村更是只有大点的村才有代销点,卖的多是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好多物品只有到乡镇县城才能买的到。 于是,人们盼望着一年一度的会期。 因为只有这时,东西更齐全,价格也较平日便宜。 路上赶会的络绎不绝,熟识的互相打着招呼结伴而行。 赶骡马车的,挑担的,背着口袋挎着竹篮的,步行骑车的,向着同一个目的地而去,而远道的天刚放亮就启程了。 虽然到了夏天,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日上一杆街上就已经红火起来了,十点多钟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村口的商铺早就搭好了,都想借着会期能赚点养家的钱,河堤上、大路两边也全成了南来北往客商摆摊的地方。 庙会里唱戏的班子,有本地的,也有外地赶来的。 每每这时,戏台前里挤满了老头老太太,早早的搬着马扎凳凳,有的坐砖块石头。 年轻人多在戏场里游荡,跟卖瓜子的老大娘买上一毛钱一茶杯的瓜子,边嗑边踅摸着哪个俊姑娘帅小伙,搭个话,抛个媚眼啥的。 一年一次的庙会当然还有另一项节目,是属于成年人的节目。 这个风气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听说是从南方过来的人组织的,他们会选一块空旷的平地,然后扎一顶大大的蒙古包帐篷,里头是年轻女子跳的脱衣舞节目。 这种资本主义的糟粕也只可能出现在九十年代,这种场地都是有打手看场的,估计也没人愿意管,所以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公众视野。 进场是按人头收费,10元钱一个人交钱才能进去看,这个消费算是高消费了,有钱的男人会进去坐半天,满足压抑的欲望。 没钱的人只能围在帐篷周围乱转,一对饥渴的眼神,总想乘着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