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第134节 (第3/4页)
名钓誉孤党狂尊的名声?今后与同朝同僚如何共事?陛下知臣素不喜与人争执,从前每每被逼无奈,为国事才肯辩驳一二,今日要臣去做决人情之裂,臣如何使得?可若将礼物收下,铨选在即,朝野上下会如何议论臣?掌事执权未有寸功,却先收礼纳财?让臣如何有脸面面对同僚,如何有脸面面对陛下,又如何对得起寒窗苦读一朝登榜的为国尽忠之志?臣……自幼孤苦无依,无人告知臣该如何处置此等进一步是冒犯国法吏治退一步不过礼尚往来之事,臣所仰仗,唯有陛下,也只能来请示陛下该当如何了……还请陛下莫要厌烦臣来叨扰琐事。” 刚好当日伴驾的翰林院官吏是卓悉衡,他听见哥哥泫然欲泣的一番自陈非常震惊,他真的不知道一个三十岁就位列正四品六部侍郎且挂了直学士头衔的人居然能把自己的叱咤风云春风得意说得这么惨…… 原来有人真能用舌头颠倒黑白。 这人还是自己大哥。 这番话实在太像jian臣为自己辩白的矫饰,可大哥说出来竟然十分诚恳,卓悉衡回想昨天家里的盛况,只觉送礼的人到头来怕是要人财两空,竟有那么一丝可怜。 皇帝听过只是叹息,竟下来搀扶起卓思衡道:“你于此事上难做朕如何不知?这事你先不必烦扰,考课铨选才是当务之急,其余朕能帮你免除些烦扰也是在为国事而谋,你我君臣自是信赖无比,何故婉转如此见外之言?” 在卓悉衡震撼的目光中,君臣二人携手含泪,表示下辈子还要继续做君臣才不负此等知遇之情。然后还硬拉上他一起,皇帝又说些你家世代忠良,如今兄弟齐心为国任才,是朕与江山的福气之类的话,听得卓悉衡一阵恍惚,他不知道话题怎么忽然从正事就变作了虚言。 因为能当面给弟弟上朝堂表演课的机会不多,卓思衡演得十分卖力,告辞天章殿时,还擦了擦眼角的湿润。 皇帝之所以愿意配合这出戏,无外乎也对他有利而已。就算真有天赐君臣之谊,那肯定不是自己和皇帝。他替皇帝成事,连弟弟都搭在里面,此时来找皇帝为自己摆平些细枝末节简直是天理昭彰理直气壮,要是让他帮忙给皇帝上选安排合适职位,大家相互利用,我的诚意到位了,你的总不能只靠虚言吧? 皇帝陛下,还是也替臣做点实事吧。 第二日小朝会,皇帝便十分痛心疾首表示道:“听说朕的臣子,不好好思虑如何尽心国事,却只顾钻营,算准铨选期限,竟贿托公行,私下去到卓侍郎府上车马络绎送礼来求,这是为人臣子之道么?” 大概是好多官员没想到卓思衡会用自爆的方式解决问题,听了皇帝这话都是错愕之余不知该说什么,连听得风吹草动的御史台部分官吏都有些发憷,他们本以为这次的事是御史台的业绩,谁知业绩自己去成全自己了。 “朕欲严办此事,不知诸位意下如何?”皇帝似乎是真的动了气,语气都冷硬几分。 可是没有人敢说些什么,要是这次送礼被定义为贿托公行,那岂不以后私交的礼尚往来都再难说清?从前那些官吏之间逢年过节嫁娶迎亲的来往也无有可避。 于是便有几人出来表示不可,只说事情尚未定论且铨选尚未开始,实在不能以此论定,还要看看那些人是否同卓侍郎有所相托,若真是直言想在铨选中某得好处,那再单独论罪也不妨。 这话听起来就很公允了,卓思衡适时站出来,愁云满面道:“臣为臣不密,为陛下与同僚平添烦恼,是臣之失,还望恕罪。但臣有一言,陛下不可不听。须知每逢考课铨选之年,朝野不免有些波澜,人心动荡也是常有,臣亦是人臣,也知其中之理,并非诸位同僚素日不能尽心,而是即便殚精竭虑为国而倾,仍是有种将个人命脉交由他手的忐忑啊……” 卓思衡的话引起在场所有官吏的共鸣,众人即便面上没有表露,心中也慨叹正是这个道理。 “于是,臣以为,大多送礼所表,无非是想图个安心,并非真有意要臣行下方便,即便有,也多为子孙谋之,如今臣已然秉正呈交圣裁,这些心思,大抵这些人是不会再动了。就请陛下宽怀为先,再思虑考课大年素来剑拔弩张的朝野之局,求稳求和,勿要再兴缭乱。”卓思衡极为诚恳再拜道,“臣回去便将礼单烧毁,今后若有再来以贿所求之人,便是无视陛下圣断,合该严惩论罪。但这从前,便算作无行之举,不论及至人,只下诏斥责一番,也算警示。” 众臣听罢,除去一些非常了解卓思衡能耐的官吏,大部分都觉得此人格外厚道且淳善,不与同僚为梯而攀,是官场上难得的老实人啊……于是百官皆是符合此举可行,前宽后严,也是诸多明君的信赏必罚之道。 皇帝本不肯罢休,可诸官深求,他从来是兼听则明的,便也只好答允,却又下诏严斥此种行为,若是考课铨选期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