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5页 (第2/2页)
中过着那样贫瘠的生活,如果能有机会,能让他们也过上这样神仙一般的日子,该有多好。 然后小太子就给了她圆梦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抓住,带着揽月姐妹,跟着王守仁一起回了南疆。 次年,王守仁之父,前状元王华,也从京城调任南京户部尚书。 南京是大明旧都,依然是物华天宝,人才鼎盛之地。 有王华在南京坐镇,南疆需要的各种支援,都会毫不打折扣地配送过去。 可以说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而南疆那些稀有的产出,也源源不断地顺着新开的道路通过南京运往全国各地。 毕竟,那十万大山里,的确有数不清的毒蛇猛兽,可也一样有数不清的山珍灵药和茶树。 其实按照朱厚照原来的设想,是在这片山地偏多的区域,大力发展优势的热带水果和三季稻种植,先发展能够让百姓填饱肚子的农业,再继续挖掘经济作物的产能,才能吸引更多山民走出大山,接受大明的管理。 是雀歌发现的一株古茶树改变了整个普安州和沾益州的经济结构。 品尝着南疆进贡来的古茶,醇厚甘美的滋味充溢在整个口腔之中,朱厚照才恍惚想起,云贵之地,本就是普洱和红茶的产地,未来的茶马古道,就是在这里兴起。 大明如今茶业兴盛,是朝廷仅次于盐业的税收来源之一。 云贵一带的茶叶,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种植,但西南一带的地理和山寨自治,到大明中期一直都存在各种问题,此起彼伏的叛乱让百姓饱受其苦,种植茶叶和对外运输销售都没能成形。 成华六年时曾经定下以四川为主的茶马互市,主要是走川藏茶道,对于西南的云贵开发的并不多。 同样的地域,既然能找到一片古茶树,肯定也能种植出更多的茶树。 这让一直苦于给当地百姓寻找合适产业的王守仁如获至宝,很快就联络了已经在应天府担任巡盐御史的唐寅,开辟了一条新的商路。 毕竟西南产茶可不产盐,甚至因为当地的毒物众多,连山中井盐里的杂质含量居高不下,若是不能有效处理,长期食用也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 若能以茶换盐,换得江南出产的精盐和棉布,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简直是以往不可想象的好事。 毕竟,那些古茶树就在山上长着,无需浇水施肥,他们只需要采摘下来稍加烘制,便可换回雪花般的精盐和柔软透气的棉布。 他们原本穿的各种扎染布料,色泽鲜艳,布料厚实,但最大的问题是硬度和厚度,而此时江南出产的各种棉布,薄如纸,软如纱,贴身穿着又吸汗又透气,对于身处炎热的南疆山民来说,是最好不过的礼物。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