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3页 (第2/2页)
成才的就给予提拔,继续纨绔的,也甭想袭爵的美事。 原本按照大明律除了个别世袭罔替的爵位外,大多数公侯伯爵都是逐代降等,若无功绩,几代之后便成了平头百姓。 可就算能够袭爵,也需要上报礼部,内阁审阅,呈交皇帝批准后才能袭爵。 就像安化王那一家子,老安化王死的急,儿子还是镇国将军,却申请将世子隔代传给长孙,结果就引起父子撕逼,礼部当然不会着急给藩王办袭爵的事,没事都得拖一拖,更何况这种情况下,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能拖就拖。 这不一拖几年下来,终于引起皇帝震怒,干脆将两人各大五十大板,一个仅保留一代镇国将军之位,有俸禄无封地,另一个直接贬为庶人,等于这一代之后,庆阳便不再是安化王封地,收归朝廷后,也再无安化王这个爵位,他的后人,便与普通平民没有区别。 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平民自由。 毕竟,宗室不可参加科举,可以入学国子监或武学,靠荫封或举荐为官。 皇帝本就忌讳朝臣们拉帮结派,尤其是跟宗室勋贵来往,加上本身文武阵营对立,想得到举荐为官就更难了。 朱厚照拍拍小rou爪,王守仁的建议好啊,让宗室和公候子弟都去武学军训,先占了这帮纨绔惹事生非的时间和路子,然后也能让他们为边防做点贡献。 至于那些公候勋贵人家,这些年赚的都不少,自家子弟上阵,总不能不给配点亲兵和好的装备吧?单靠兵部配发的制式武器和盔甲肯定没法满足他们,这又是可以开发的新行当。 让他们全民习武爱武,保家卫国,总好过走马斗鸡,浪荡惹事的好。 一道圣旨发下去,全京城的勋贵人家都快哭了。 皇后的懿旨让大家充满希望,想要一步登天,皇帝的圣旨却让大家充满惶恐,恨不得装病逃学。 可随着圣旨同时传给大家的消息是,太子也会入武学学习。 那些原本准备告病的返乡回老家的勋贵子弟,忽然就卡壳了。 太子殿下这会儿刚满八周岁吧?送去武学?皇帝也舍得? 或许,因为有太子殿下,现在的武学,也不会那么严苛?说不定就是让大家陪太子一起玩玩,毕竟太子自幼就贪玩好动,喜欢养猛兽,都已经是街知巷闻的消息了。 陪太子读书的事,轮不到勋贵人家,他们也挑不出个能跟神童杨慎比肩的儿子来,不过陪太子玩耍的事,大家就比较擅长,可以拿出来较量交流。 抱着这种心思的勋贵子弟,最后不管是自愿还是被家长强迫,终于还是汇聚到武学之中。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