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6页 (第2/2页)
这届考生享受了有史以来最舒服的考试环境和考场服务,也遇到了前所未见的难题,可照样有人脱颖而出,艳惊四座。 就像后世有人说,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只能考100分,而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卷面满分只有100分。 以往八股开题套路化的考试中,举子们只要熟读经文,多背些程文策论,考试时只要对上考官的口味,也能有机会得个好成绩。 而这次六部联合出题,又被周经开了个好头,就各显其能,按照本部的要求和时务出题,将一众尚未踏入官场就被考题考得欲生欲死的考生折磨得不轻。 可再难的题,同样有人能拿高分。 伦文叙的礼学和理学都不如王守仁,官场之道更是知之甚少,论辞藻华丽文采惊艳也比不上唐寅,可他的文章,虽然文辞通俗易懂,平实无华,可用典精当,意境深远,并不亚于两者。 更重要的是,他出身底层,从未上过私塾,自幼务农卖菜,仍能勤学好问,靠天分赢得读书的机会,有神童、鬼才之称。因此在论及经略草原和经济之道,思路奇诡不说,还精于算计,谋于老道,较之王守仁和唐寅,更为切近时务。 最终十几个考官轮番辩论后,方才议定了眼下这个会试名次,至于最后谁能成为状元,还要看殿试的结果。 毕竟,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状元也得皇帝钦点,他们三人谁能得弘治帝的青睐,那才是最后的赢家。 好吧,朱厚照算明白了这些考官的意思,敢情是他们也分不出高下,只不过因为王守仁沾了父亲的光,同为翰林院出身的几位考官为了避嫌没投票给他,最后得出这样的结果,又把皮球推到了弘治帝的手里。 反正大家只要过了会试,就是天子门生,殿试由皇帝出题,最后也只是进行排名,并不会再进行拙落人员,顶多排名靠后的就是一个进士和同进士的区别。 可三甲之争,想来都是最激烈也最多人关注的。 尤其是状元,三年才有这么一个,全国第一,几千年也就出了那么几百个状元,有第一在的时候,谁会去看第二第三呢? 朱厚照小小的面孔上,难得挂上了几分严肃,看得李东阳也忍俊不住。 殿下,无论他们三人谁为状元,都是可用之才。殿下只需量才使用便可,无需挂心其他。 是。朱厚照在心里叹口气,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他也知道,可李东阳并不知道,从他重生回这个时代的那一天开始,这个世界已经踏上了与原本历史世界平行的道路,随着这一点点的改变,历史的车轮终于沉重而缓慢地转向。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