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他不想考科举_第107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7页 (第2/2页)

一人聆听,这心事说出来之后,心里反倒舒畅了好多。

    正好积雪也扫的差不多了,学生们放下扫帚,相继回了课室。

    课室里生有炉子,柴碳由官府供给,公家的东西使用起来向来不吝啬,炉火烧的旺,学生们并不觉得冻手脚。

    今日课上杨教官布置了一道策论题,题目:

    【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大意是: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一样的方法而结果不同,为什么呢?

    要学生就此题目展开论述,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文章。

    策问是乡试会试殿试必考题,其重要性堪比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占比极重。八股文有固定格式,内容上有诸多限制,文章观点必须与朱熹相同,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思想的自由发挥,致使文章内容太过单一,缺失多样性。

    策问则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将经书史书中所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转变成自己的话给统治者献计献策,做那等经世之才,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朽儒生。

    便以此题来说,要想做好此题,首先要知道题目中出现的几个人物是谁,他们在历史上有何作为。而这就要求学生不只要熟读四书五经,史书也要精通,不然将来考场上遇到涉及历史事件的策问题,只能大眼瞪小眼,两眼一抹黑。

    蒙真也看了不少史书,对这题中的历史典故自是省得。此题为大文豪苏轼试进士科时给考生出的策问题,当时王安石变法进行地如火如荼,朝中不少人持反对态度,苏轼便是其中之一,为此他还特地出了这道考题,要士子们来讨论“独断专·制”究竟可不可行。

    如今杨教官以前人考题来试学生,古题今解,常解常新,意在于此。

    上午试策问,下午依旧是自修时间,如此几日,很快就到了腊月。

    腊月至,年关近。劳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歇上一歇,存备些年货,等着过个好年。寻常人家尚且如此,遑论蒙府这等殷实之家。

    不过家里再怎么高兴忙碌,跟蒙家老爷蒙真半点边都沾不着。蒙真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一如既往的早出晚归,白天时间全耗在学里。

    腊月初八日,县学下发了放假通知,放假时间从腊月十八日至正月十六日。近一个月的假期,可把一些学生高兴坏了。

    蒙真却是一副平常心态,真到了县学放假的那天,他在学里什么样,家里依旧什么样。唯一不同的是,身边同读的人由同窗换成了蒙澈。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