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2页 (第1/2页)
把黄老师吓了一跳,她大半辈子的老本也就那么几十万。 李槿秀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多钱,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您可记得啊,”李槿秀还是不太放心地叮嘱着:“加固门窗,墙壁也别忘掉, 最好啊, 把你那些个子女还是叫回去吧。” 说到别的还好, 说到子女,黄老师不吭声了。 李槿秀说到兴头上,并没有察觉到对方情绪的转变。 黄老师也没提起,最后电话挂断, 室内又恢复平静。 远在北方乡下的黄老师放下老人机,她坐在院子里,面前放着两个篮子,一地花生壳,风吹过来,落下满室寂寥。 这个村是附近著名的留守老人村。 在村里呆着的大多都是老人,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扶贫也难扶到这。 黄老师抬头看了眼隔壁,隔壁就是个空院子,不过既然槿秀说要来,她就去准备准备。 黄老师不是这个村的人,她一直很喜欢自然风光和乡村田园。 所以自从不做老师以后,工作之余经常会乔装打扮去村里头旅游采青,有时候碰上小朋友,也乐于聊聊天说说话。 和李槿秀他们那个村不同,这个村也很穷,但是风气很好,这儿的人有着在以前看来非常严苛的族规。 比如不能换亲,不能近亲结婚,不允许溺杀女娃,要让孩子们学习。 到留下来以后黄老师才知道,这个村穷是穷,但祖上也是出过科学家大学生的。 所以他们一直坚信,读书才会有出路。 可这太穷了啊。 就是做支教,人家都会嫌这里偏远就算了,条件还很差。 又因为孩子人数不多,达不到政府设定的建立小学的标准。 这里的孩子只能走很远的山路去往外地求学。 来到这的第七天,黄老师就决定留下来,重新捡起粉笔。 这一教,就到了退休的年龄。 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可村里却再没有了人。 有时候黄老师也会想,她是不是做错了呢? 可今天接到李槿秀的电话,她又觉得没错。 不管这些孩子走得多远,成就多大,他们终究还是会回来的,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家。 不过她说屋里不能放植物有点难,这农家院子,土墙黄地的,有个杂草啥的不是很正常? 难不成都抹上水泥? 黄老师摇摇头,拎着没剥完的花生米出门去了。 她得去趟村委会,给李槿秀盘下隔壁那套房子,她隔壁就一套房子,实际上来说这两套屋子原本是一家的,只是兄弟俩分了家,所以就砌了堵墙隔开,不过这两套房子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