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216节 (第2/2页)
肯结婚生子这等细碎琐事都能认真提出建议,听得那群人表情越来越崇拜。 施琴娘忍不住道:“太子殿下真是无所不知啊。” 胤礽微笑道:“略知一二。毕竟孤是太子。” 在场的人,包括胤礽身后的人都在心里疯狂摇头。 历朝历代绝对没有太子和您一样统统“略知一二”,您醒醒啊! 第123章 一场谈话,前明逃民本以为是刀悬在脑袋上的杀头预演,结果一群人围着胤礽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完全忘记了上下尊卑。 有年纪大的人握着胤礽的手上下使劲摇晃,那看胤礽的眼神,不像是看太子,倒像是看自家溺爱的孙子了。 胤礽身后的臣子侍卫们不由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色,连鄂伦岱和噶礼这两个不对付的人都不由相对叹气。 太子决定前来和前明逃民谈话时,一张小脸满是忐忑不安,总认为自己做不好。 他在剩下的臣子侍卫中扒拉了许久,带足了他认为有用的人,才鼓足勇气过来。 在这位仁善的小太子眼中,与老百姓谈话,比和柬埔寨国王、前广南国世子要紧张许多。 这群人也鼓足了劲,打足了腹稿,要让太子殿下知道自己的本事。 可现在? 太子殿下在这一群口音古怪的逃民中如鱼得水,哪还有需要他们的地方? 这太子真是神了。从运筹帷幄,到安抚众民,《三国志》中的诸葛武侯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胤礽到没认为自己在安抚民众,他就是简简单单的拉个家常唠个嗑。 这拉个家常唠个嗑谁不会啊? 这个时代的人还真不会。 别说以胤礽的身份,黎民百姓说话时他“嗯”一声,对方都要激动许久。便是没有这一层身份,一个俊俏的小郎君认真地注视着你的眼睛,倾听着你的苦恼,温言细语的安慰,还能提出有用的意见……若胤礽不是太子,这里的人大概就要疯狂为胤礽说亲了。 一场谈话茶水废了不少,点心吃了不少,待结束之后,这群人都自称大清巨港人,再不提什么逃民遗民。 胤礽见有效果,便多组织了几次谈话。 他分门别类,和地方豪强谈话,也和流落在此的读书人谈话;和商贾豪富谈话,也和种地的老农捕鱼的老渔民谈话……他甚至还找来了当地的土著和留在此处的欧罗巴人。 胤礽因为有记忆挂,语言天赋极强。 下南洋的人多是两广百姓,他早早就学了两广一些通用的方言;来到此处之后,他又学了一些当地的土话。 最初他还只是多倾听,很快他就能和人聊得很开心。 胤礽拿了一个小板子,用木炭笔和这些人一边聊一边写写画画,教他们一些东西。 每过几日,胤礽就在当地有了“神子”“圣子”的绰号。 胤礽不忘为康熙宣传,总说自己一身本事都是康熙教的。于是康熙在当地就变成了圣人。 以前顺治背锅,现在康熙背锅,胤礽用得很熟练。 连大清使臣们都信了。 太子是皇上教的,那么皇上肯定也这么厉害吧? “肯定个屁。”胤禔没好气道,“你怎么老给他脸上贴金?” 胤礽无奈道:“请称呼那个他为咱们尊敬的皇父。太子的声望怎么能比皇上的声望强?大哥你还用问我?” “哦。”胤禔翻白眼,“嘶,轻点。” 胤礽没好气道:“重点你才知道疼。我都说让你悠着点,你怎么又和人打架,还亲自上?虽然大哥厉害,但咱们年纪小啊,你看,手臂被划拉了这么大一条口子,我……” 见胤礽一边给自己换药,一边又唠叨开了,胤禔再次翻白眼。 就是不小心被刀锋擦了一条口子而已,他都道歉了,弟弟怎么还在啰嗦? 胤禔带着侍卫去当地官员府邸接收荷兰的殖民地,荷兰人不愿意乖乖把地交出来。 就算本土被打了又如何?只要上面的调令没下来,这地方仍旧是荷兰的。 胤禔是个暴脾气,对方也是个暴脾气,两人抽出刀开始比划,争吵声越来越大。 纳兰性德和曹寅连忙拉架,还是迟了一步,胤禔一刀砍掉了对方的胳膊,自己胳膊上也被划了一条口子。 胤礽气得把纳兰性德和曹寅痛骂了一顿,其他侍卫也挨个受罚。 他让这群人拉住大哥,结果这群人就看热闹,等火烧起来之后才开始降火。 这群人就是灭了广南阮氏收了柬埔寨当小弟之后飘了! 胤礽能罚其他侍卫,不好罚胤禔,只能唠叨了。 胤禔最怕胤礽的唠叨。如果胤礽再掉两滴眼泪,他能当场给胤礽跪下。 这个他从小溺爱大的弟弟眉头皱一下,他都难受极了。哪能让弟弟心疼自己? 翻了白眼之后,胤禔老老实实痛痛快快道歉,并说自己绝对不会鲁莽了。 胤禔道:“其实我当时也不算鲁莽。我就是看他是主事的人,又很松懈,如果要尽快占领这里,最好擒贼擒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