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郅玄 第255节 (第1/2页)
言语未尽,情意缱绻。 帐外飞雪漫天,帐内热意蒸腾,瞬息燎原。 第二百五十五章 中都城 深夜时分,中都城内一片寂静,各坊坊门紧闭,不见任何光亮。 巡街的卒伍手持火把,夹袄抵不住寒冷,在冷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奈何职责所在,不能擅离职守。算一算时间,还得熬足一个时辰才能和同袍轮换。 更夫一路小跑,手中梆子连敲数下,清晰传入各坊。口鼻间弥漫热气,眉毛和睫毛悬挂白霜,遮挡住视线。因脚步太急,没留意雪下结冰,更夫向前滑倒,五体投地摔在地上。 “倒霉!” 更夫一边抱怨一边从地上爬起来,拍掉身上的碎雪,连打两个喷嚏。 灯笼滚落在地,烛火已经熄灭。 梆子滚出更远,更夫借雪光向前搜寻,发现运气实在太差,吃饭的家伙竟然掉进路旁的水沟里。 幸亏冬日结冰,污水全部冻住。换成是夏天,沟内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想捞都捞不出来、 更夫自认倒霉,小心下到水沟里,摸索着找到梆子,费了一番力气才爬出来。急匆匆抓起灯笼,一番检查后舒了口气,从怀里摸出火石,连擦数下重新点燃。 灯笼是从西原国传入,中都城原本没有。 第一批灯笼由商队带来,出售价格极高,为氏族专用。其后出现多种材料,价格才慢慢降下来。 时至今日,灯笼成为常用之物,城内各坊都不显见,连奴隶坊都挂着几个。虽然是庶人坊淘汰下来,样子破破烂烂,至少强过火把,被奴隶们视为宝贝。 提起西原国,不免想到开在商坊的十几家铺子。 这些铺子占满两条街市,墙壁打通重新修整,门前挂上独特的幌子,专售来自西原国的货物。 每日开市,铺子内外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售出的货物以车计,经营的商人赚得盆满钵满。 铺子中的商品种类齐全,囊括衣食住行,价格有高有低,能满足大部分城民的需要。其中食铺最受欢迎,出售的包子、米糕和蒸饼味道极佳,分量十足。城民不提,往来商队都在大批量购买,替代干硬的口粮。 包子最贵,米糕次之,其后是蒸饼。 更夫一次买五张蒸饼,每张大过成年男子的两个巴掌,边缘有一指厚,口感暄软,咬一口麦香十足。运气好地话能买到涂酱的蒸饼,浓郁的酱汁包裹rou粒,夹在饼里,能让全家美美地饱餐一顿。 更夫提着灯笼,小心远离结冰的水沟,沿大路向前走。 盘算攒下的工钱,决定不回家,直接去商坊前守着。等到坊门打开,第一时间冲去食铺,买几张新出锅的蒸饼,或许还能买到小罐的rou酱。 换成先王时,他绝不敢这么干。 一来城内宵禁严格,抓到不会轻饶,最轻也是抽鞭子;二来商坊不比今日,压根没有西原国的铺子,买不到热气腾腾的包子蒸饼,没必要去吹冷风。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西原国的商人租赁小半个商坊,在坊门处设置火盆,夏日熏艾草驱逐蚊蝇,冬日烧柴为守门人取暖,整夜不熄。 更夫这个时候过去守着,能借光烤火,不会被冻僵。遇到相熟的守门人还会给他一张兽皮,容许他在门廊处避风取暖,说不定比家中还暖和。 有的守门人闲不住,还会同他闲聊。从对方口中,更夫听到不少关于西原国的事情,对聚天下财富的西都城心生向往。 据守门人言,自前代西原侯薨,年轻的世子登上君位,西原国开始蒸蒸日上,西都城也大变模样。 西都城曾遭遇大火,城内建筑多数焚毁,尤其氏族坊,几乎不留片瓦。 新城池建在废墟之上,经过重新规划设计,城内八街九陌,人口数量远胜往昔。 城中心座落新建的商坊,规模是中都城内的三倍。每日里车水马龙,人流穿梭,南来北往的商队络绎不绝,夜间不闭市,城内不宵禁,可见商贸繁华。 守门人给更夫看过几枚精巧的钱币,据悉是西原侯下令铸造,如今在北地流通,比绢更便利也更容易计算,很为商人和城民喜爱。 除此之外,西原国还大规模修路,听说名为官道,能容数辆战车并行。 北方诸侯国看到好处,以为便利,北安国最先跟上,大小诸侯国陆续跟进。 现如今,北地的道路四通八达,并有通向草原的驰道,连接草原双城,往来极为方便。借由驰道,各国能快速运兵,有效巩固边防,进一步向草原深处进发。 守门人未曾亲眼见过,全听外来商人口述,集合各种信息说得头头是道,让更夫心驰神往,甚至想跟随商队出行。 一阵冷风吹来,打断更夫的思绪。 风太冷,很可能又要下雪。更夫不由得加快脚步,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让他尽快结束工作去商坊烤火取暖。 王宫内,此时仍灯火通明。 十多名王族长者守在正殿,伏请人王淮收回成命。他们从早朝守到日落,从傍晚坚持到黑夜,无论如何不肯离开。 他们不是存心抗命,更不是故意下人王淮的脸面,让满朝上下知道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