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7章 李勣遗言 (第2/4页)
力超过大海人后,他力排众议,派人去主动找大海人结盟。 大海人虽不情愿,在此般局势逼迫下,也只能同意了志贵的结盟。 苏定方和裴行俭得知两方结盟后,将消息传回长安。 武承嗣召集诸将商议,就在商议之时,苏定方又派人送来一封公文,武承嗣看后喜形于色。 原来苏定方手下郎将郭元振提出一个建议,苏定方觉得可行,便派人将他的建议送了过来。 武承嗣与李勣、程务挺等将商议后,都觉可行,便同意了这个计划。 半个月后,唐军南北两军出现变化,苏定方的南军突然按兵不动,休养生息,打击境内反抗力量。 裴行俭则骤然对志贵发起狂风暴雨般的猛攻。 这顿时让大海人看到了机会,他并不笨,也看得出唐军故意如此,想让他们联盟出现裂痕。 但大海人却另有盘算。 志贵的势力已经超过自己,而且还在不断壮大。如此发展下去,就算他们联合击退了唐军,他也注定被志贵消灭。 他行事一向狠辣,想清楚中间厉害关系后,摒弃盟约,向志贵发起猛烈的进攻。 志贵一方受两面夹击,战况顿时陷入不利,他心中恨极了大海人,却也无可奈何。 战况持续进行,大海人虽然实力没有变得更强,但志贵受到重创,实力已远不如他。 这时,大海人便向志贵派出了使者,希望两方再次结盟,共抗唐军。 志贵一怒之下,下令将使者处斩,其时裴行俭已多次派倭国降将来找志贵,希望他投降唐朝。 志贵心知倭国已无力回天,答应了投降,裴行俭大军开始对大海人猛攻,此时休整之后的苏定方大军也再次发起猛烈进攻。 五月,苏定方终于攻下了倭国首都近江。 几天后裴行俭的大军也到了近江,两人成功会师,唐朝的灭倭之战取得圆满胜利。 朝廷经过一番讨论,在倭国设立瀛东都护府,由武承嗣表举的王方翼担任都护。 这场战争不仅让唐朝在东面的敌人基本扫除,也让武承嗣与武媚的关系得到缓和,两人逐渐形成默契。 武承嗣不插手任何政务上的事,武媚在军务上也很少再干预,一心放在经营洛阳上面。 不过这场战争也并非全是好消息,在击败倭国后,一名自称武三思的人求见裴行俭,经裴行俭确认后,确是武三思本人。 裴行俭并不知武承嗣心思,命人将武三思送到了洛阳。 武媚见到武三思后,虽恼他当初进谗言陷害武承嗣,但毕竟是自家亲侄子。 武三思又在她面前哀嚎大哭了两个时辰,将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添油加醋的说了。 武媚安慰他几句后,便没有再追究他的罪责。 长安的武承嗣得知后,也只能感慨武三思生命之顽强。 倭国之战后,唐朝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武承嗣却并未清闲。 他打算从长安十卫中再组建一支五万人的西讨军,既能成为将来对付吐蕃、突厥的主力,又能进一步提高对军队的掌控力。 至于火器的发展,武承嗣认为唐军实力已足够强大,火器的发展并不急迫。 关键在于提高工匠们的地位,让匠人们自主推动唐朝冶炼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唐朝科技进步。 时间飞逝,一晃三年过去。 这一年九月,李勣病危。 武承嗣、李芷盈、李思文都守在病床边,望着李勣苍老衰弱的模样,武承嗣心中十分哀伤。 李勣虚弱的抬起手,道:“你们都出去,我有几句话想和承嗣说。” 众人答应一声,纷纷出了屋子。 李勣侧了侧头,慢慢说道:“承嗣,我有一件事想求你。” 武承嗣道:“祖父尽管说。” 李勣叹了口气,道:“老夫自觉一生中没有哪一样比旁人差,唯独在子孙教导上,实在力不从心。思文这几年一直没有子嗣,等他百年后,只怕英国公府连个继承人都没有。” 李勣的英国公府位于城外,并非皇家赏赐,而是他自己筹资搭建。 这座府邸象征着他征战一生的荣耀,年老之后,最为放心不下。 武承嗣明白他的心思,道:“我瞧着敬业大哥已经洗心革面了,您何不召他回来,继承这座公府?” 李勣脸色一僵,咬牙道:“老夫宁愿一把火烧了这府邸,也绝不留给他!” 武承嗣暗叹一声,道:“那您希望我怎么做?” 李勣微露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