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带着交易系统穿六零 第26节 (第3/3页)
靠竞争上岗,每个月考核一次,依据手速和产品质量评定等级。 后续纺织合作社的工分和各种福利也依据每个女工的等级和产品数量质量作为依据。 纺织合作社的规模不大,通过简单的一些激励考核机制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大家的生产积极性。 会议室里纷纷乱乱讨论了一会儿,就把各种奖惩制度和日常规则讨论出来了,由她们自己讨论参与制定出来的规则,她们遵守起来肯定也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几个人把现场讨论制定出来的各种规则和奖惩制度誊抄下来,以后会粘贴到纺织合作社的大门前,由公社所有成员监督实施。 ………… 纺织合作社的事情就算是顺利建成了,但后续的事情还是不少,首先得招工培训,等人数上去,合作社的生产力上来了,就能接制衣厂的活儿了! 招工也不是什么轻松的活儿,有了石拱桥大队的纺织合作小组这一个先例,报名的人数肯定不用过于担心。 但是既然是公社的纺织合作社,报名的人肯定都是公社里附近大队的,有些说不定还是远房亲戚,各种人情往来就让人头疼。 培训也是个难题,招来的是些有底子的还好,要是没什么底子,培训起来也费劲得很,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花费多少精力呢! 培训完还得按照各自的长处分到不同的小组,又得适应一段时间,前几个月肯定就不说赚钱的事了,纺织合作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上正轨,转亏为盈呢! 当然,只要这些前期的问题都解决,纺织合作社走上正轨了,那和制衣厂合作起来赚头也不小,不光能发出来工分,还能有额外的福利可以派发。 不说别的,那些零零碎碎的布头,也做不成什么东西,但是发下来让大家填个枕头,缝个抹布还是绰绰有余的。 送走了公社的其他领导,李主任又宣布了一件事情:“今天参与考核的所有编外女工都将转为正式工,工分按照新的制度,根据每个女工的贡献发放。” 这可是乐坏了一大帮人,特别是秋爱华,她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进入纺织合作社,不用再被人阴阳怪气,说她靠娘家了。 其实按照秋爱华的手艺,她们哪里会不知道她是有真本事的呢?不过是想灭灭别人的威风,仿佛这样便能长自己的威风罢了。 第二天一早,公社就召开了社员大会,李主任在社员大会上宣布了纺织合作社的建立以及招工的一系列事情。 纺织社怎么也算是个公社级别的单位,就现在这么几个人实在太少,恐怕想要接制衣厂的活儿,人家都嫌运送麻烦哩! 新成立的单位招工总是困难的,比起安安分分顺顺利利地领每天最多八个的工分,很少有人愿意选择冒险去拿那不稳定却可能更多的工分。 李主任向来都不是喜欢画大饼的人,其实纺织合作社以后到底能不能起来,能不能发得起这么多人的工分,她自己心里都没底呢! 于是招工的时候她也实话实说,纺织合作社还在开头的时候,每个人领到的工分不一定多,而且是靠自己的手艺和做好的数量分配。 不过终归还是会有慧眼识金的人,或者是到了绝路想要逼自己一把的人愿意参与招工,毕竟也算是公社官方的合作社,总不能叫她们白白饿死。 李主任把招工一事交给了秋老太负责,秋老太有资历,比起制衣厂那两个熟练工来说也更加了解公社每个人的性格和人品。 这一次招工不过只成功招到了十五个女工,其中四个是家庭比较困难人家的闺女,三个是在婆家被压榨狠了的媳妇儿,还有一个日子过得清苦的寡妇,剩下的才是日子和和美美,家里想让她们出来搏个前程的。 各人的纺织基础都差不多,队里的姑娘都是做惯了缝缝补补织布纺线的活儿,但大都是粗犷结实为主的,还是得先费心培训一段时间才能上手。 招了新的工人,第二天石拱桥大队就给纺织合作社腾出来几间屋子,这个规模不大的合作社就开工了。 前期制衣厂自然不会派过来多少活儿,但正好新手培训期他们也做不了多少活儿,眼下这个局面算是双方都满意的。 一切都渐渐步入正轨,林建国又开始琢磨起那台崭新的缝纫机。 第三十四章 缝纫机 制衣厂也就这么几台缝纫机, 自然不可能大手大脚地借给纺织合作社用,但是林建国也是见识过缝纫机的厉害的,这下就把想法打到了藏在家里的那台缝纫机上。 那缝纫机看起来甚至比制衣厂的还好,至少看起来就新很多, 上次秋爱华使得也利索, 走线轻巧, 还工整均匀, 几乎没有一丝缺点。 要是纺织合作社得了怎么一个助力,那制衣小组和针线小组就可以少来几个人, 把其他人分到别的小组,不仅效率高,还节省人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