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62章 再次办厂 (第1/2页)
当然,岑若楠最后那段讲话也被专题报道了,云杣村也就成了山村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从而备受关注。 不仅如此,这段话还真起到了活广告的作用,当时就接到了询问黄栀子的电话,还有罐头笋的情况,到了第二天这种电话就更多了。 这样一来,云杣村的花鼓戏就出名了,云杣村也跟着出名了,就连云杣村的黄栀子和罐头笋也出名了,销路基本上不用愁了。 为此,岑若楠满心欢喜,孙剑武是满心欢喜,花鼓队成员们满心欢喜,全村男女老少都满心欢喜,因为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不,准确地说,脱贫致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全村人富起来过上好日子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 岑若楠和孙剑武都认为,现在该把创办竹制工艺品加工厂提上议程了,因此礼拜一晚上,他们就决定召开班子会议。 议题就是创办竹制工艺品加工厂。 岑若楠先把自己出差了解到的情况向与会人员详细地介绍了一遍,然后让大家讨论研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各持己见。 于是,在座各位便就这个话题认真讨论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何金良一本正经地说:“岑书记,我觉得我们村可以办这个厂。” 岑若楠心头一喜,含笑着问:“理由呢?” 何金良答道:“岑书记,我们村有做竹雕的传统,当然我说的竹雕还包括在竹子上绘画,可以叫竹绘,别说祖祖辈辈,至少从我爷爷那辈人起就开始做这行了,而且还挺有名的。 现在我们村里也有做这个的师傅,有的人甚至可以称为民间工艺大师嘞,像孙老三大伯,还有我爸,还有剑武他爸,他们做出来的竹雕竹绘真的是太好看了,人见人爱呀。” 孙剑武看着何金良:“这也就是说,我们有做这行的基础,对吧?” “对呀。”何金良答道,“就因为这一点,我是非常支持办这个厂。” 沉吟了下,岑若楠对何金良说:“我觉得你这个理由很充分。” 杨雪梅微微皱起眉头,不无担忧地说:“这竹雕竹绘确实是我们村的传统,以前很多人都会做,可现在会做的人就少了,特别是年轻人,找不到几个会做的。要是办厂,能找到那么多师傅么?” 郑应明附和着杨雪梅说:“是呀,现在做装罐头笋的竹筒都快忙不过来,哪还顾得上做其他东西哪。别的不说,这人手就是个问题。” 孙剑武笑着说:“这个不用担心,现在学徒的人越来越多了,要是真办起厂子来了,愿意学的人就更多了。” 郑应明呵呵一笑:“想学不一定就能学会,就能学精,这手艺可是要慢慢练出来的,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要是现在办厂,肯定缺人手,做不出多少东西来。” “应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