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9页 (第2/2页)
到齐先生那边的修改意见后,再考虑投出去。 至于投哪里,她早就想好了,上海沦陷,齐先生那边多有不便,这等文章不宜再交由她代为投递,顶多只能让齐先生帮忙修改。她待过的几个地方里,只有如今的香.港还是一片乐土。钟荟的父亲就在香.港.大.公报任职,把稿子往那边投,她完全可以放心。 可即便有相熟的长辈照顾,若是自己写的东西上不了台面,温见宁也不好意思把稿子交过去,所以她铆足了劲想把稿子改好了再寄走。 手上的这一组系列短篇,她给它起名为《永定桥》,这一来是文中的地名,二来则取自山河永定之意。故事的主人公文慧,是外地去北平备考的女中学生,租住在一间住了十几个人的四合院里。四合院几乎是一个小社会,其他十几名租客身份、性情各异,囊括了北平中下层小人物的缩影。 这些短篇多数是从文慧的视角出发,使她作为一个旁观者,目睹了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前后这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只有最后少数几篇是借他人之口叙述,交待了文慧逃出北平后的一些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慧这个主要角色就是她和钟荟两人的合体,她的所见所闻和她们在那段日子的经历也大多一致,不过部分地方略有修饰罢了。 温见宁看着看着手稿,不知不觉又在上面涂涂改改起来。 等她修改了一阵累了,正打算放下笔时,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 巧了,这不是有现成的题材可以写吗。 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温见宁立即抓起笔奋笔疾书起来。 …… 几天后,话剧社的成员再集体碰头时,就轮到温见宁和另外几个同学交“作业”了。 沈静芷虽然并不是多严苛的人,但她本身在同学们心中威信重,又天生一张冷脸,看着就不大亲切,有些惯会耍懒的同学对上这位学姐更是又敬又怕,尤其当时和温见宁一样被点名的几个同学,你捅.我我捅.你,互相使眼色,都想磨蹭到最后一个。 温见宁想了想,索性上前打了头阵。 她不知道的是,即便她不第一个上前,沈静芷也正准备让她先来。这会看她主动过来了,沈静芷看着不动声色,心里还是满意的。她接过温见宁递来的稿子,才低头看了一眼题目,就奇怪地看了她一眼:“你既在北平待过,也应当知道宛平城内不设钟楼。” 温见宁写的这个故事名为《宛平钟声》,诚如她所言,宛平城内的确是不设钟楼的。不过她只说:“知道的,只是觉得合适,就起了这个题目,您先继续看吧。” 沈静芷这才接着看了下去。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