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844节 (第1/2页)
显然,理论经验的作用并不明显。 在运气非常好的情况下,没有理论经验也能够研究出高性能的材料;只有理论经验,缺少运气的情况下,即便投入再多的经费、再多的精力,最终也可能是一无所获。 现在栾永尚看着结果,就只能感叹一句,“王院士,真是太了不起了……”他感到疑惑的是,王浩的脸上并没有什么兴奋,甚至还带着一点不满。 他小声问道,“王院士,数据不是有很大提升吗?” “提升还是太小了。” 王浩摇头道。 “一下子提升160度还小……”栾永尚满脸不理解,继续问道,“王院士,你一直没有说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嗯~” 王浩想了一下,说道,“温度数据最好是两千度以上,光能转化率要明显超过30%。” 他补充道,“其实最初,这个技术并没有转化率的要求,但用在光压发动机上就必须要求转化率,否则就会制造太多无用的热量。” “太空上,散热是个大问题。” 栾永尚明白了。 太空中散热确实是个大问题,当初在真空环境的时候,依靠的大多都是辐射散热。 如果处在封闭的空间中,散热的难度就会更高。 王浩继续道,“发电不一定要在封闭的空间,但如果是纯粹的热量就会让物质温度不断上升。” “所以,我们对材料的温度要求,最好是超过两千度。” “这个数据才能保证温度平衡。” 温度平衡,也就是制造热量和散热达成一种平衡,导体以及其他物质的温度就不会再上升。 这时,李国伟忽然开口道,“王院士,要求两千度确实太高了。材料承载温度是有上限的,新材料的熔点也只有1500摄氏度,如果是两千度,肯定会融化成液体,温度再高,其中的硫化物就会气化。” “这种新型复合材料,要保证磁化特性,有些元素并不是一阶,不可能保证每一种原材料都有高熔点……” “要求两千度,就需要融化后的液体材料依旧拥有光转电性能。” 李国伟是以平淡的口气说出来的,他是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但听在其他人耳中就像是在质疑王浩。 栾永尚顿时不满的瞪了他一眼。 孟争也推了他一下。 王浩则是听的满脸欣喜,他收到了系统提示的灵感提升,顿时认真道,“李教授,你继续说。” “啊?” 李国伟愣了一下。 他也意识到刚才的话不妥,还以为王浩会很不满,结果却让自己继续,他想了想还是硬着头皮道,“我是这样想的。” “想让材料在液体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光转电的性能很容易,但要维持导电性能就太难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添加一种液态活跃金属,比如,锂元素。” “锂元素的熔点很低,但它的外层电子非常活跃,就能让材料在融化的状态下,继续保证电子高活跃性……” 等李国伟说完以后,王浩肯定的点头,“有道理啊!李教授,你这个想法实在太好了。” 他确实非常高兴。 李国伟的想法一下子让灵感值提升了‘45点’,就能确定是正确的方向,他马上召集其他人一起进行研究。 很快。 新的材料制造方案出台。 他们在新材料方案中,添加了一阶锂元素化合物,还讨论了添加锂元素化合物的工序。 下一步就进入到实验制造。 时间又过了三天,第二种新材料制造出来,马上被运送到了湮灭力场实验基地,让王善庆团队进行检测。 这次的检测和上次不同。 上一次检测的材料是一种高熔点的固体,只需要加工成薄片,放置在场力中就能进行检测。 现在的新材料中,有一种成分的熔点很低,加热到过千摄氏度时,一部分就融化为液体,材料的性态就会变得很不稳定。 王善庆、张春利就想了一个方案,是利用抗高温的透光管来承装材料,然后再放置到场力中进行检测,而抗高温的透光管,可不是直接就能拿到的,需要等待合作工厂进行制造。 “王院士,那边说最少要等一个星期。” 王善庆做了报告。 王浩很清楚不可能第一时间检测,倒是没有太在意,李国伟的想法让他们找到了新方向。 有了新方向以后,灵感值就在不断地提升。 这也让新材料制造进入到高产阶段,王浩召开了几次研究会议,就制定了六种新材料制造方案。 现在就剩下等待了。 第五百六十九章 研发成功!七个月以后,两则重大焦点! 湮灭力场实验基地。 光压磁化发电研究组的工作变得忙碌起来,他们本来以为材料测试工作很容易,新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