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433节 (第1/2页)
最后王浩看向了梁静叶,“梁组长。” 梁静叶腼腆一笑,“王院士,叫我小梁就好。” 王浩轻轻点头。 她的大眼睛一闪闪的,脸上有些期待又有些紧张。 虽然王浩公开表示欣赏她的工作能力,但和周桂生和黄文不同,她可没有正式的研究员职位,也只是跟着潘东做项目,受到老师的器重再加上不错的表现,才担任了一个小组组长。 现实来说,项目组解散以后,她才是最希望加入王浩团队的,否则只能去找其他工作。 王浩看着梁静叶思考了一下,说道,“小梁,我想让你担任我的助手。” 梁静叶一愣,“助手?助手是做什么?” 其他人也认真看过来。 王浩解释道,“smes储电实验设备运行稳定,我们后续的工作就是测试。而针对smes电池,研究也只是刚刚开始。” 他说着也看向其他人,认真道,“任何研究最开始,都是进行设计论证,我们需要论证各个方面的技术。” “事实上,在你们来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其中最大的难点有两个,一个就是smes储电系统太过于复杂,以此来设计可供航空航天使用的smes电池,好多部分要重新设计,尤其是检测方面。” “这其中牵扯的因素,不用多说你们应该也清楚。” 所有人都跟着点头。 其中牵扯的因素可不止是设计,还包括一些‘暂时不可控’、最好是绕过的内容。 以smes储电技术为基础来制造smes电池,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把smes储电装置缩小,而缩小就牵扯到很多因素。 其中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最直接的就是检测设备。 smes储电实验装置中,检测设备都是直接运送过来的,有最大型的检测设备,甚至超过了一米高,占据的体积就达到零点五立方米。 如此大型的检测设备,当然不能放入smes电池设计中。 问题就在这里。 如果不放入大型检测设备,如何实现电池各个部分的精准监测呢? 王浩继续说起第二个问题,“第二就是制冷系统的重新定义。相信大家都明白。” 制冷系统当然是个问题。 他们采用的是常规液氮制冷,而液氮制冷需要大量的压缩氮气,就会占据很大的体积,总归制冷系统肯定不能在smes电池的内部。 “第三,储能线圈。我们也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储能线圈是smes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所制造出的储能线圈,是在科学院电工所提供的技术上加以修改,但基础依旧没有变化。 科学院电工所提供的技术,是基础的线圈环绕技术,主要是限制高磁场以实现安全性,并让线圈排列并联的形式,依靠增加线圈的数量来增加储能总量。 简单来说,效率不足、数量来凑。 smes电池,就需要缩小体积下的高效储能了,同时还要注意安全性问题。 这就是核心技术。 王浩连续说了三点,也让所有人知道smes电池研发的难度,几乎等于是开启一项新的研究。 每一个部分都要重新讨论,重新去做设计规划,而且还要攻克好多的技术难关。 王浩说完才转向了梁静叶,“我们前期,大概会是未来半年到一年,主要工作就是做各个部分的论证。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多。” “所以我需要一个助手,一个对于smes有充分了解,对于各个部分的技术,也有一定了解的人,专门做设计相关的记录、汇总。” “同时,也需要和各个小组进行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碰到的技术问题,并对于他们解决问题的想法加以记录、想办法来解决。” “等等……” 王浩连续说了很多。 他确实是需要找个适合的助理,设计smes储电装置就够复杂了,让他在超过一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精力做其他事情。 smes电池的设计会更加的复杂,还有很多高难度技术问题要攻克。 他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和各个小组以及团队每个人沟通,就需要一个助手来分担工作。 王浩说完看向梁静叶。 梁静叶认真的点头道,“王院士,我一定努力。” …… 新来的人工作都安排好。 smes研究组的人员规模近乎扩大了一倍,但smes电池的论证工作,还没有到开启的时候,他们的实验工作大部分也只是等待。 现在放电实验已经结束,后续就是不断的给实验装置储能,接下来还会和电网相连,试着在储满电能后来一次释放实验。 这是个不断循环实验的过程,但进入到这个阶段,smes储电技术也可以说是完善了。 当实验上不需要投入太大精力,研究组的人员就把精力放在了学习、研究上,他们需要理解smes储电装置中,所对应的技术和技术原理,以便后续论证能够发挥作用。 科技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