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个招娣的重生 第68节 (第3/3页)
办好了买卖手续,正式成为海市的小地主了。 刘素英还跟女儿邱莉莉一起来了一趟,给余自新送了很多书。 邱莉莉听mama讲了余自新的事,对这个小女孩很佩服,比自己还小好几岁呢,就能一个人来海市生活了。她明年都要大学毕业了,几乎没离开过海市,不是和父母在一起就是住宿舍。 她想跟余自新取取经,以后自己日本留学肯定能用得上。 余自新也挺佩服邱莉莉。她大学专业是经贸日语,英语也过了六级,还学了法语,明年要到早稻田大学上研究生。这么个大学霸,竟然没有一点傲慢,还想到向她请教,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这是真明白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了。 她当然得多问问人家学霸是怎么学习的。 刘素英是想给女儿鼓鼓劲,人家小姑娘能做到,你也不差。没想到,这两个女孩一说起话,还停不住了。 邱莉莉被她妈催了几次才告辞,余自新送她们,“阿姨,莉莉,你们别急,时间很充足,只要出国留学前先学会怎么做饭就不怕了!吃得习惯,营养跟得上了,身体就不会差,身体好了,做什么都事半功倍!” 刘素英心想,小囡这句话没说错,日本也吃大米饭,可是饮食习惯还是和我们不一样呀,日本菜馆好多菜都炸的,老吃那个哪行呀。而且自己学会做饭也能省一笔生活费。 邱莉莉还跟余自新约好了下周再来,“你自己看书,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就一个个写下来,我来了帮你看。” 接下来这几天,余自新又去化工厂进了两次货。 最初那个牌子积压的产品都拿完了,她在刘玉竹的参谋下,又拿了另一个牌子的面霜和洗面奶。 刘玉竹对每个牌子的成本价位,原料成分都了如指掌,这两个牌子质量差不多,包装水平也相差无几。 小出租屋现在被堆得满满当当,刘家成和刘洋住在这儿,还特意在门上加了道锁,这可是几万块的货啊。 每次去进货,余自新都和二姐产生强烈共鸣——一定得买个车!哪怕是个小货车、小面包车,也方便太多了!同样大的箱子,护肤品可比衣服沉重太多,只能租车。还好常建刚给她介绍了个开小面包车的司机,不然这出租车费还真让她心疼。 这年代,奇瑞、比亚迪都不知道在哪儿呢,一辆天津产的夏利裸车就要快十万,再交齐保险税费又要两万——这能买两套小房子了! 唉,没事,等有闲钱了,先弄个后面带斗的581三轮摩托!这种摩托车已经停产了,但是街上还能看到,运菜运煤球运货,二手的有的不到一万块。 要买车,就还得考驾照。 余自新呼口气,不急,饭一口一口吃,事一样一样办。 拿到钥匙后,余自新没急着搬进去,先让姑父洋洋重新装修,她先在小旅馆再住几天。 装修要跑建材市场,又去二手市场买了冰箱、电视和一些家具。 东西都买回来了,姑父和洋洋重新粉刷,再铺地砖,余自新也没闲着,就在一边帮忙,再做做饭。 买下房子后她跟大姐二姐报信,又跟二姐商量怎么装修,然后自己设计结构,再问姑父洋洋能不能做,反复推敲,各种图画了快一本。 她想把这间屋子做成“样板间”。 海市的房子越盖越多,建筑业站在时代风口上了,90年代做包工头的都发大财了,那装修业也抓住了乘着风呢!有人买新房子就有人要装修,姑父和洋洋的手艺是不错的,好不容易学会的本事干嘛不发挥特长? 有了展示的样板间,再找客户就容易些。 三个人忙碌着,转眼到了十一假期。 余自新的国庆大促销要开始了! 十一这天下午,两个钟点工阿姨摩拳擦掌到了余自新的出租屋,“小余,我们都准备好了!” “行,出发!”余自新领着姑父洋洋,推上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折叠桌椅暖瓶水壶还有货箱,先到了张阿姨干活的家属院。 为什么下午才去推销?因为十一五一好多新人结婚,哦,人家来接新娘,你来摆摊?而且接新娘要放鞭炮,闹哄哄,怎么促销?到了下午就好了。 余自新为什么要找钟点工阿姨帮她做推销? 她重生前做过十几年钟点工阿姨,深知钟点工工作时间灵活,而且,为了节省交通时间,她们喜欢在同一个家属院里或者临近的地方找几家雇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