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八回 蒋介石阴谋篡位 陈独秀公然妥协( (第3/3页)
国大计。”“希望诸位转告汪主席,促其早日回国。”其演技之逼真,足以惑乱视听,混淆黑白。 一日,蒋介石在寓所闲坐,其挚友张静江突然来访,报道:“大事不好,汪精卫致电中常委,似有急急回国之意。”蒋介石闻言大惊道:“此话当真?”张静江道:“千真万确。汪精卫本无大病,不过是赌气出洋。现在乱局已定,其急于回国,亦在情理之中。”蒋介石道:“该如何应对?”张静江道:“处置中山舰事件,蒋公临机应变,堪称天才。此事亦应快刀斩乱麻,从速决断。”蒋介石听罢,抄起电话,邀谭延闿速来商议机密要事。谭延闿闻讯赶来,与蒋介石、张静江密商对策,直至深夜;议定趁汪精卫回国之前,改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 在蒋介石、谭延闿、张静江等人的cao纵下,4月16日,召集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联席会议。按照既定预谋,会议选举谭延闿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就这样,谭延闿、蒋介石分别取代了汪精卫的实权要职。 谭延闿,字祖安,湖南茶陵人。生的方面大耳、高鼻阔口。出身于大官僚之家,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博学多识,酷爱书法,曾中清末进士;为人八面玲珑,处事通权达变。辛亥革命后出任湖南都督,在群雄纷争、政局动荡的民国初年,谭延闿三起三落,沉浮不定。巧逢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遇难,他率兵营救,立下汗马功劳,遂深得孙中山喜爱,授以要职。十多年的政治争斗、官场磨练,使谭延闿变得世故圆滑,善于窥测政治风向,精于明哲保身之道,享有“政坛不倒翁”之谑誉。他曾与友人闲聊,问道:“近来如何?”友人答道:“混。”谭延闿闻言大乐,道:“混乃千古大学问,混口饭吃,混个差事做;鱼龙混杂是混,混水摸鱼也是混。据《史记》载:刘邦年轻时是个有名的混混,混来混去,混成了汉高祖。混之为用大矣哉!”此言传出,即成官场之笑谈;谭延闿也因其善混而获得“水晶球”之诨号。进入广东国民政府后,谭延闿不专权、不争势、不得罪人;故而被蒋介石看中,极力笼络,将其扶上了国民党中央主席的宝座。然而,由于谭延闿遇事不负责任,惯于装聋作哑,遂使蒋介石得以大权独揽,为所欲为。 蒋介石夺取了军委主席职务,稳住了阵脚,又勾结新老右派共同反共,发起了新的挑衅。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召开,蒋介石借口“妥善处理纠纷,改善两党关系”为名,向大会提出了一份《整理党务案》,其中规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省、市以上高级党部中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共产党必须将加入国民党的人员登记造册,并上交国民党中央主席等。这是蒋介石进一步打击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的反动提案。 陈独秀派张国焘前来指导与会的共产党员;在讨论是否接受蒋介石的提案时,一连七天争论不休,毫无结果。最后,张国焘按照他和苏联顾问鲍罗廷、总书记陈独秀商定的意见,强令与会的共产党员签字接受。毛泽东当场拒绝签字,愤然离开会场;前往农民运动讲习所,投身到农民运动的活动之中。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国民党左派人士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等人激烈反对《整理党务案》,以至于声泪俱下,掩面痛哭。但是,由于新老右派占居多数,表决结果,使蒋介石的提案得以通过。会后,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员全部被撤职。蒋介石又捞取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人部长、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职务,垄断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这才是:蒋氏发迹,步步阴险;抢班夺权,不择手段。蓄意反共,带头发难;制造分裂,貌恭心jian。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