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桶 第两百七十一碗 王钰布局 激辩迁都 (第3/3页)
。”王钰站起身来,朗声说道。 他话音刚落,大臣们已经作好了行礼的准备,就在这个当口,忽听一个苍老而尖锐的声音说道:“臣,童贯,有本要奏。” 王钰看了他一眼,又重新落座,笑道:“太师有本,尽管奏来。” “是,王上。”童贯神色平静,从怀中掏出奏本,让王欢呈上,而后大声说道:“自太祖皇帝登基以来,我朝定都开封,已历百余年。如今,大宋攻取西夏,金国等大片领土,北方的安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为了有效的管理北方辽阔的领土,臣与尚书省同僚商议之后,联合诸位大臣一起上奏,请求朝廷重新选择都城所在地,迁都北方。” 平地一声雷! 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这次例行的早朝,会有人抛出这样一个惊天的议题。迁都是何等大事,岂同儿戏?都城,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前朝开始,都城就在开封府,贸然迁都,恐怕影响太大。 童贯话一出口,朝堂之上,一片哗然,福王赵颉更是骤然失色!第一个反应就是望向王钰,却发现他正认真的看着童贯的奏章。 “王上,这……”赵颉一时六神无主,他知道迁都对赵家意味着什么。他也预料到了,一旦国内和周边环境稳定下来,王钰一定会有所行动,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 王钰没有理会他,看完奏本之后,抬头问道:“列位臣工,有什么意见?” 童贯早就联络好了许多重臣,王钰一问,手握实权的大臣们纷纷出班声援于他,陈述利害关系,一致同意国家的疆域扩大了,为了有效统治,迁都是必须的。 看着朝堂上一边倒的情况,赵颉心急如焚,他期盼着还有赵氏忠臣出来说上一句“公道话”。可他渐渐失望了,所有出班的大臣,都附议童贯的意见,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异议。而他平时交好的几位官员,都三缄其口,沉默不语。 自从当上这个摄政王以来,赵颉早就习惯了孤独,可此时此刻,他心如刀割。这朝堂之上的,哪个不是宋臣?哪个不是食君之禄?眼看着乱臣贼子篡权犯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仗义直言。 罢了,天要亡我,求人不如求己吧。赵颉心中一阵悲凉,正要自己出来说话。 “进此言者,可视为叛逆!”在一边倒的声音中,出现了杂音。所有人都感觉到不可思议,谁敢当堂向王上的岳父发难?那声音从后边传来,王钰一看,发现这人有些面生,略一思索,即问道:“你是监察御史郭淮吧?” 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关,御史的责任是监察,弹劾文武百官,上至宰相,下至小吏,都在御史的监察弹劾之列。此时,这位郭淮郭御史当堂对童贯发难,虽然有些莽撞,却是合理合法的。 “回王上,正是。”郭淮出班回答道。 “你刚才说,太师童贯进迁都之言,可视为叛逆,有什么意见,尽可提出来。”王钰点头鼓励道。 郭淮位于资政殿后方,却是不卑不亢,镇定自若。手持笏板,从容上奏:“王上,福王殿下,我朝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定都汴京,此为我大宋龙脉所在,何故舍弃?历代先帝,在此地苦心经营,归天之后,皇陵亦在此处。倘若迁都,置历代先帝之英灵于何地?童贯既为宋臣,当思忠君报国,而今却出此大逆不道之言,不是叛逆又是什么?” 他刚说完,又有一个抗声喝斥道:“腐儒之言,空谈误国!”众人视之,乃京师卫戍衙门最高长官,徐宁。 “大宋现今版图,西至大漠,北接草原,如此辽阔之地,难道不闻不问?近二十年来,朝廷历次发动征战,将士们浴血奋战,忠勇报国,伤亡数十万人,才打下今天的基业。难道朝廷就置之不管?迁都,只是为了方便管理,发展北方,建设北方,有什么错?不要以为你是御史,就能够含血喷人!”徐宁军人出身,向来低调,此时也不免怒发冲冠。 王钰心中暗思,这徐宁平时不声不响,关键时候倒还挺身而出了。 “徐宁退下,御史就是要敢说话,郭大人忠于职守,亦无过错,不可无礼。”王钰斥退徐宁。而后扭头看了面如死灰的赵颉一眼,问道:“福王,你有何高见?” 赵颉心里,自然是千百个不愿意,但朝廷之上,意见一边倒,显然是受了王钰的指使。虽然有个郭淮,不惧权势,仗义直言,但他一个小小御史,人轻言微,起不到什么用。正思考对策时,王钰突然发问,让他一时措手不及。 “这,这个,兹事体大,本王认为,应该先征求陛下以及两宫皇太后的意思,再作决定,这才是为臣之道。”赵颉借此言提醒王钰,他名义上还是赵家的臣子,千万不要逼人太甚,否则,名不正,言不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