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桶 第两百五十七碗 十面埋伏 赵颉铤而走 (第1/3页)
是年十月,中华大地都沉浸在大败金国的喜悦之中。不但官方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民间也自发的组织起来,欢庆着这一百年来,难得的胜利。 在为了胜利欢庆的同时,也不能忘了那些为了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埋骨他乡的英雄们。秦明的殉国,是宋军莫大的损失,王钰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哀痛,所以秦明的追谥,抚恤事宜,他都亲自过问,从优办理。追认秦明为郡公,加上将军军衔,极尽哀荣。 呼延灼部,随即开出防区,奔赴原金国境内接防,并向东推进,支援东北军扫清金国残余势力。此时,金国绝大部分领土,处在宋军掌控之下,如果管理这些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提上了大宋中央朝廷的议事日程。 金国不像大宋那样民族单一,那里生活着汉,蒙,女真,契丹,塔塔儿等各族人民,北方能不能长治久安,就要看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金国的国土幅员辽阔,但发展不均衡,领土大,城市少,中小城市都积中在靠近大宋的地方。 这方土地,不但要守住,而且要发展。要发展就得有人,可北方人口稀少,是个很大的难题。王钰考虑着,此时是不是可以施行“行省制度”。因为大宋现在的政治体系,过于分散,全国分为几百个府州县,不利于管理,而且成本很高,养了许多的闲官。 不过这件事情,一旦施行起来,难度较大,王钰也不敢cao之过急。先把口风透出来,让大臣们商议,看看朝野内外的反应再作打算。 而在军事上面,王钰的打算是,金国完了,下一个当然是蒙古。但朝中大臣们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北伐虽然打得还算顺利,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打垮了金国。但消耗是巨大的,短时间之内,应该大力发展国内经济,与民休养生息。 即使有主战派,但他们的目标,却不是蒙古,而是吐蕃。原因无他,就因为吐蕃乘着大宋北伐之际,入侵云南,如果不施加惩罚,只怕日后还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唯一一个力主对付蒙古的人,就是大司马韩毅。他上奏称,吐蕃地处偏远,久不通中原,且难以对大宋构成重大威胁。而蒙古则不然,从他当初率部进入蒙古时起,就发现蒙古人有异心。此次北伐,蒙古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间接促使西北军全军覆没,这已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乘他们现在羽翼未丰,应该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加以歼灭,则从此以后,北方再无战事。他引用匈奴,突厥的先例,认为北方草原始终是中原王朝的潜在威胁。历朝历代,能平定北方的,一定能成为强大的帝国。反之,则从始至终都要受到军事威胁。汉朝,唐朝就是正面例子。汉代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此前的大宋,就是反面典型。大宋必须趁着现在得胜之机,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问题,而不应该畏战,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 王钰比较倾向于他的意见,而且王钰比韩毅对北方草原民族有着更深的体会。何止是匈奴,突厥。原本的中国历史上,蒙古灭宋,满清灭明,到了清朝自己建国,还要受到北方草原上的准葛尔威胁,连北京都险些不保。 蒙古不剪除,迟早是心腹大患。何况,万一大宋从今以后停下来,安逸的生活过得太久,恐怕国人就会忘记此前一直受到北方威胁的往事。说句不吉利的话,自己今年三十多岁了,身体还算健康,可天有不测风云,万一哪天自己不在了,后继之君不喜欢战争,任由蒙古坐大,那历史岂不是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因此,王钰下定决心,十年之内,永远解决北方边患的问题,决不把这烫手的山芋留给子孙后代。 十月的汴京,正值秋凉,气候宜人。汴京作为大宋的都城,人口超过百万,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百业兴旺,经济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此地。五湖四海的各族人民在这里和谐相处。 所谓“饱暖思****日子好过了,包里有钱了,人们自然就想要找找乐子。是以,汴京的各种声色场所,十分普遍。十几年前,男人们的乐园还仅限于“金环巷”,可现在,城东南的大通街,西面的流云街,妓院云集,寻欢客们流连忘返,在这里一掷千金,大有盖过金环巷的势头。 而李清照的宅院,就在大通街附近。每日,都有不少衣着光鲜的公子哥儿从她的门前经过,偶尔发现她的贴身丫头,长得极为俏丽,不免勾搭一番。李清照怕惹出不必要的麻烦,索性将丫头留在家中,除非必须外出与上头联络,否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王钰是个大忙人,十天半月难得来一趟,她主仆二人居于家中,每日只能以琴棋书画取乐,好在王钰倒是有心,收罗了许多珍贵的古籍送于她。李清照本是才女,每日埋首于书卷之中,倒也自在。 此时,她正在院中,焚起一炉清香,捧着一本难得的古籍看得如痴如罪。丫头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