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二章 汜胜农书(五) (第1/2页)
李孟羲本以为马骨只起到在给种子上药衣的时候,起到只是附着剂的作用,可是,本着对先贤学问的尊重,李孟羲在看到溲种法最后一点时,最后一句提到,用马骨牛骨等粉末可以提升作物的抗旱能力。 李孟羲奇怪极了。 这到底,是不是微量元素的作用呢。 只有等以后试试了。 继续翻页,再后,区田法。 区田法大致是合理密植,自汉之后,方有地垄的概念。 一垄一垄,就是种地时,把麦子种一行一行的。 “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区田法,田间有明显的水道,这样,用水浇灌庄稼之时,水就自动顺着垄从第头流到地尾。 只此一法,让浇水变得有效率的多了。 若无田埂,水浇之后,只会漫开不远,得挑着水桶,一点一点的浇。 区田法,田中有埂,一桶水,从田这头,水顺着地,可以流到田那头。 效率提升何止十倍。 “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 所谓的粪气,李孟羲猜测,指的是光照,庄稼种植的密了,会遮挡光线,反而影响庄稼生长。 所以,中原地区,种植方式,经历了密植,到稀植,再到合理密植,稠密得当。 在汉时,种植方式已发展到合理密植的程度。 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凡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 “以亩为率,令一亩之地,长十八丈,广四丈八尺;当横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间分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广一尺五寸;町皆广一丈五寸,长四丈八尺。” 此处,涉及到很专业的田地分垄知识。 以一亩为标准,一亩地,长十八丈,宽四丈八尺,至于书中所写的横垄纵垄,李孟羲觉得,横竖都行。 想及前世,麦子一垄一垄的,从地这头到地那头,一垄到底。 这样,施肥浇水,也方便的很。 “尺直横凿町作沟,沟一尺,深亦一尺。积壤于沟间,相去亦一尺。尝悉以一尺地积壤,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积壤。” 在地中,横凿为沟,沟倒是无所谓,沟挖出之后,把两边的土,堆成土垄。 “种禾黍于沟间,夹沟为两行,去沟两边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 一处田沟,种麦子两行。 此处,不一定。 如果是三辕耧车,能种三行。 合理密植,要点便在于此。 以垄和沟把作物大致区分开。不至于过密。 然后,沟和垄中,作物就种的密一点,以保证整片田地作物密度。 如此,便能疏密均匀。最大程度提高田地利用率。 至此,作物的种植方法,达到了最优。 哪怕到了后世,二十一世纪,种子播种依然是一行一行的,哪怕农业生产全用高科技的美帝,作物也是种成一行一行的。 因为,这是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了。 “一沟容四十四株。” 做不了,农业生产,没办法精确到棵。 只能大致保持一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