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五章 人间清醒 (第1/2页)
战争就是如此,每一步,一点一点推演下去,总能关联出很多问题。 支援之法没了隐患之后,李孟羲开始实际cao作守城的最后一步。 文安县城的城墙很窄,前后仅能站四个人而已,人再多就站不下了。 李孟羲只让城墙上站了三排人,留出了人员走动的空间。 城上,李孟羲挥舞着一面汉军旗,被李孟羲早就交待过了的一队大约二十人的乡勇,快速顺着楼梯向城头冲到了城墙上要往李孟羲身边挤。 单项通行,成功了,没有人挡路,乡勇们成功到达。 然后,实战中城头在厮杀,会有人登城,也会有人下城,比如伤兵被抬下城,比如运送箭支的民夫,运完箭支也要下城。 实战即是如此,那练兵要贴合着实战来,也该如此。 于是,李孟羲同时派了两队人,同时一队一队下一队上。 “快点!”李孟羲在城上催促。 城上之人噔噔往下跑,城下之人噔噔噔噔的往上跑,然后两伙人狭路相逢了,你挤我挡的,就一步窄的的空间,两队人相互挤着推着好大一会儿,人才完全首尾错开。 这不行,太浪费时间了。 李孟羲背在身后的手不由自主的握紧,他眉头紧皱。 城墙上时刻保持有限的通行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通行能力决定着支援是否及时。 文安县城城小倒罢了,若是大城,前边能站五六排厮杀之士的同时,后边还能留出一条不窄的路。 可是不通畅不通畅的关键,不在路的宽窄,在于调度。 要下城的人和要上城的人迎头撞上,一方要往前走,另一方也要往前走,那该让谁先走? 有一个虽然小,很严重的问题。 义军上下所有人,没有靠左或右走的意识。 但凡养成这个意识,断然不会迎头堵住路。 有句话,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朝人走路没有规定该按左走还是按右走,是汉朝人傻吗?并不。 是生产力不发达,人流不密集,农民去干活,路上才几个人,还不是哪路好照哪边走?执意按左走或按右走,那不是傻逼吗? 事实上,是汽车大规模流行之后,交通规则才开始逐步确立。 交通规则很重要,放在守城时,有了靠右走的意识,不用再特意的训练,迎头的两队撞上,各自都朝着右边走,自然就错开了,畅通无阻。 而放在行军之时,前军后撤,中军顶上,中军本就是靠右走的,前军撤回来,直接就能撤。 若不然,还得军令层层下达,要中军往右靠,这样耽误很多时间。 兵贵神速,每个环节都快上一点,优势累积起来,将巨大的优势。 这是练兵两天以来,李孟羲发现的第二个涉及根本的严重问题。 上一个是,不知士兵鏖战时体力可支撑多久,守城时就无法安排适当的轮换时间。 李孟羲于是把两队人认真的交待过,要他们都靠右手走。 “你们知道哪是右手吗?”李孟羲迟疑的问到。 士兵们纷纷举起了手。 李孟羲认真看过,没人举错手。 哪个傻子说古人左右不分的,我们可是文明国家好吧。 左右不分的估计也就非洲黑鬼才左右不分的。 “那好,一会儿都靠右手边,明白不?”李孟羲嘱咐到。 “都朝右走,不就撞一起了吗?”聪明的小什长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李孟羲笑了,并不解释,“撞不着,试试就知道了。” 乡勇们遵照着李孟羲的命令,各自靠右边走,然后又迎头撞上了,路太窄了。 虽然上下城的人还是相互挤着过去了,但速度较之第一次,快了几倍不止。 统筹而已,路还是那么窄没变,士兵还是训练度不高的士兵,只规定了一下要靠右走,通行便畅通了很多。 李孟羲满意的点了点头。 还有一丁点的小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