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_走向战争 第3章 旁观者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走向战争 第3章 旁观者清 (第3/3页)

劳啤酒馆那边终于传来了消息,站在讲台上的罗姆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大声宣布道:

    “卡尔政权已被废黜,阿道夫.希特勒已宣布了全国革命!”

    只见啤酒馆里的国防军士兵们撕下了共和国的帽徽,跳上桌椅,大声疾呼。冲锋队员们互相拥抱。乐队高奏国歌。待喧闹声沉寂后,罗姆开始宣布接下来的任务:他本人带队伍前往慕尼黑大学,占领设在施恩弗尔德大街的冯.洛索夫将军的司令部;冲锋队员前往圣.安娜广场,取出藏在修道院地下室里的3000支步枪,并在吉辛布设阵地;“奥贝兰联盟”的成员前往贝格勃劳酒馆。

    命令中并未提及张海诺和他的海军突击队,而罗姆认为他不费一枪一弹就能攻占军区大楼——他已经在里面工作多年,对那里的一切了如指掌,所以他并不需要这个突击队的支援,于是建议张海诺带队前往贝格勃劳啤酒馆或者是与冲锋队一起封锁道路和桥梁。

    稍作考虑之后,张海诺选择了后者——不管希特勒忘记这支突击队是有意还是无意,这至少说明在这样的政变行动中,他的地位以及这支海军突击队的力量都是无足轻重的,冒然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次事件的结局并不是个好办法,更何况像他自己之前所说的,“以德国目前的格局,向罗马进军式的革命道路是走不通的”。

    在罗姆的带领下,士兵、冲锋队员以及战斗联盟的战士们高喊着口号成群结队的离开啤酒馆走上大街。街道上的喧闹让许多准备睡觉的市民纷纷从他们的窗户里探出脑袋来,当听说全国革命已经开始的时候,许多支持国社党的人便大摇大摆的加入到冲锋队的行列中来。

    出门之后,张海诺带着他那些“受周围气氛影响而兴奋不已的队员们”跟着大部队走了一段,便在一个街口拐上了另一条路。

    此时在贝格勃劳啤酒馆内,赫斯正把“人民的敌人”扣押起来充当人质。他站在大厅的椅子上,将官员和军官一一点名叫出来,包括巴伐利亚总理尼林、慕尼黑警察局长曼特尔以及鲁普雷西特的政治顾问在内。被点名的人乖乖地站了出来,就像不守规矩的小学生似的——法官根特纳除外,他慌忙出逃,却被抓了回来。起初,赫斯将他们关进楼上的一间小屋,后来上边决定要赫斯将人质转移至慕尼黑南面的特根西湖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去,严加看管。

    希特勒的内层人物各有各的任务:马克斯.阿曼,即那个身材矮小但极可怕的街头打手,领着一班人马,夺取了一家银行作为新政府的中央办公楼。施勃纳.里希特、埃塞和汉夫施坦格尔则带领各自的人马,在街头巡视,检查革命的进展情形。他们发现,市内已混乱不堪。许多人高兴,许多人迷惑不解,有些人怒火满腔。很少有人知道发生了何事——包括与行动有关的人在内,因为贝格勃劳酒馆不断发出自相矛盾的命令。

    晚上11点,正带人在国社党部附近一条街道上设岗的张海诺意外的碰到了正带着一群冲锋队员前往党部的“汉斯.洛梅斯特”,也就是他的挚友埃德文。从他口里张海诺得知到目前为止政变是顺利的:当晚上在贝格勃劳啤酒馆,希特勒在卫士门的簇拥下走进大厅,用他的勃朗宁手枪对着天花板开一枪,大声宣布“国社党革命爆发了!大厅已被包围!谁都不准离开大厅”。冲锋队员在啤酒馆门口架起机枪并封锁各条通道。之后,希特勒押着巴伐利亚三巨头进入啤酒馆大厅的隔间,在那里胁迫他们支持自己,但三巨头软硬不吃,直到鲁登道夫赶来并亲自劝说他们时,他们勉强答应支持革命。

    事情到这里,希特勒的计划看似已经成功一半了,但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叫人哭笑不得的一出却毁了全盘计划——在陆军工兵队的营房,战斗同盟中一个叫高地联盟的武装团体与正规军队发生了冲突,希特勒亲自驱车前往兵营解决这场纠纷,并将酒馆里的指挥权交由鲁登道夫全权负责。他走后,狡黠的巴伐利亚驻军司令官洛索夫对鲁登道夫说自己必须到陆军司令部去发布必要的命令,天真的鲁登道夫相信“一个德国军官是不会撒谎的”,于是放走了洛索夫。不一会儿,巴伐利亚邦长官卡尔和警察局长赛塞尔也找个理由溜掉了。

    三巨头溜走是政变失败的一个原因,而另外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则是由于组织安排上的不严密,冲锋队在当天竟没有占领慕尼黑市内的要害部门,尤其是电报局——发生起义的电报是从这里发出的,柏林发来镇压起义的指示也是通过这里转发到慕尼黑附近的各个陆军兵营,而三巨头也很快便发出镇压起义的公报:

    冯.卡尔州委员、冯.赛塞尔上校和冯.洛索夫将军业已镇压希特勒起义,枪口下发表的支持无效,请勿误用上述人名。

    强烈以及诚挚的求月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