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7章 推演三 (第2/3页)
“回家住几天?” “我想住一辈子。” “好好看一看这盘菜,再说话。”老陶同志将碟子往一旁推了推。 “我、我想休息两天。”陶然无奈。 “三天,三天后滚蛋。” “(:?:)我太难了”陶然。 摊上个亲爹,除了服从,能咋办? 陶妈是个典型的华北农村妇女,圆脸,宽膀子,有点发福,头顶盖了灰蓝头巾,天生劳累命,为了这个家cao心了大半辈子。 “妈,您别忙活了,赶紧洗洗手,吃饭。” 陶妈笑呵呵道:“然子,找到实习单位没?” “没呢,人家不要我。” “凭啥?我家然子打小就聪明,学啥都快……” 陶妈的嘴像个机关枪的嘴:哒哒哒……囔囔个不停。 儿子是最棒的,最好的,天底下最聪明,最优秀,最好看的崽。 看这个架势,陶妈能唠叨两个小时,陶然赶紧挽着老妈的胳膊,“唉唉妈,别说了,咱先吃饭,您都说了,既然他们不要我,那是他们的损失,那就让他们损失到破产吧。” 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开开心心,和和睦睦。 刚吃完饭,陶爸陶妈就准备和陶然聊聊关于婚姻这档子事。 陶然顿感头大,“爸妈,我去趟果园子,你们先聊。” 路上,陶然突然看向西北天空一片红。 “叮,超级科技系统为您服务……” “但我只想做个咸鱼啊!” 陶然家里并不富裕,但也算温饱家庭,但陶然这个人雄无大志只想简单平庸一生,但奈何,上天竟然选中了…… 百年后,有人采访时代双杰之一的陶然时,他说:“最初的时候,我只想做一个果农来着,家里养上几头猪,鸡鸭鹅,取个漂亮朴素能干的媳妇……啧啧,那才叫人生啊!” “……” …… 2789年夏,六月初。 孙爽望着浙东大学的校门,挥了挥手,“青春,再见。” “别了,没心没肺的自己。” 他上身是一件崭新的某宝同款短袖,下身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脚下踩着一双“阿迪叼丝”休闲球鞋。 一头柔和地碎发,微微发福的脸洋溢着惆怅和感慨。 24寸的行李箱塞满大学四年所有物质财富,一堆破烂衣服和几本书。 一辆叫“k330”的绿皮火车,拉着他,回到一座叫“永熵”的小县城。 莽山镇,孙庄。 “妈,我回来了。” 孙母今年48,农村妇女不懂保养,也不懂化妆,更没那个闲钱和功夫去保养化妆。 也不能说没有保养化妆品,在冬天时,孙母最常用的“护肤品”叫大宝sod蜜,而夏天时,偶尔会用“香水”六神驱蚊止痒。 孙母坐在土灶前的马札上,往灶洞里添劈成条的木柴,让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作响,再用烧火棍将柴火挑开,那晃晃的火焰红光忽明忽暗,将孙母蜡黄的脸,映照的清晰如许,沟壑纵横。 “爽子回来了,快来帮妈烧锅。” “噢,来了妈。” 孙爽坐在灶前的小马札上,盯着跳动的火焰看了看,抬头望着母亲,“妈,我爸下地干活去了?” “今年雨少,地里的小麦都黄了,你爸去浇地了。” “那待会我去给我爸送饭。” “行,今天rou沫炒茄子,你爸和你小叔都爱吃,等会你多盛一碗菜,再多拿两个馒头,省得他们不够吃。” “好,我知道了。” 小叔,叫孙小龙,村里的老光棍,也是他亲叔叔,父亲弟兄五个,那个年代,人都特别能生,孙父排行老三,这个光棍小叔,排行老末,今年42,至今没讨上媳妇,究其原因,丑穷! 平常谁家盖个新房、砌个猪圈和锅灶,或者谁家种地浇水,都会找小叔帮忙,愿意给钱的就给点,不愿意给钱的就管饭,但管饭的需要有rou,老光棍小叔嘴馋,爱吃rou。 孙爽扒嗒几口菜,普通的rou沫茄子贼啦香,农村烧木柴烧出来的菜,比城市里的天然气和电磁炉烧得菜更具烟火味,以及一股子难以形容的独特菜香。 孙爽吃饱后,用竹篮装了两大碗的rou沫茄子,这碗开口特别大,土黄色,搪瓷碗,有种特殊年代感。 又从锅箅子上抓住几个大白馒头放在竹篮里,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