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第328节 (第2/3页)
民田者,赏所占田之数目。”鼓励告发,这是必须要推行的。 萧宁更难受的其实是,铜匦制度推行到现在,告发之事少之又少,这么大的事竟然无人告之,究竟是百姓愚昧无知?还是有人瞒天过法?萧宁不得不思量。 “这告发一事,不容易。”萧谌亦是想到铜匦之制,得识字的人才能写得出来,这一点,针对大昌朝人才缺乏的情况,不容易。 “于各县中设鼓,击鼓以鸣冤告发如何?”萧宁在此时就想起了后世人的成就,那可都是过来人的经历总结,既然有用,岂能不用。 不会写字,总是会说话,设鼓以令百姓求告有门,就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 “便是我们朝廷,亦可设下一面登闻鼓,凡有县州不受案者,可直奔雍州,于登闻鼓上陈明冤情,朝廷必以受之。如此一来,便可监督百官。”萧宁毫不犹豫的继续补充,这作业抄起来,颇有些心虚。但这是先人总结,若是不一抄到底,岂不是白瞎了? 萧谌这个亲爹的眼睛瞬间亮了,“不错,可行,甚是可行。来人,召政事堂诸公议事。” 一想主意不错,萧谌便坐不住了,这便要将人唤来,必须要一致通过,达成共识,事情便能推行。 莫以为当了皇帝便可以为所欲为,像萧谌这个皇帝,他的诏令想要传递天下,得通过层层关卡。 如这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政令。 分工明细,缺一个都不成。 也就意味着一个皇帝想发下诏书,这要是不通过三省,分分钟能给你打回来,想好再诏! 萧谌倒是觉得这挺好的,皇帝吧,有时候也会犯糊涂,就得有人盯着。 当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防止一家独大。 想想曾经的丞相,那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揽大权什么的,和皇帝都没什么两样。 现在好了,相权一分为七,各司其职,同样也是相互监督,谁是真心办事,谁是打着旗号不干事的,由不得你随便糊弄。 萧谌这一召,三省六部的官员全都到了。 可怜的唐师这才刚走出门没多久,这就被唤回来了,他其实还没来得及跟刑部尚书许原说清楚。 不过也不妨事,说不说清楚,人都捉了,一会儿再说。 再进来还是看到萧宁在,唐师已然没有任何意外。 这父女分离有些年了,没在一起商量事,这再聚一块,一起说事儿吧,总能讨论出不少事儿来。 果不其然,人一至齐,萧谌都不绕弯子,且让萧宁将设鸣冤鼓和登闻鼓的事同他们细说起,萧宁其中的用意,一说大家都懂了。“这个办法好。铜匦收效甚微,皆因识字的人太少。击鼓以鸣冤,百姓若是蒙冤受屈,便可往县衙告之。”姚圣第一个表示同意,甚以为这个办法很是不错。 都明白此举的意义,众人都纷纷同意。 “但这个鼓?”许原不是想煞风景,而是此事必须要考虑。 鼓啊,这鼓该怎么做? 对啊,如今这制鼓的手艺可不是后世,鸣冤鼓怎么制,怎么也得有个标准。 “我会盯着后头,让人务必做出个样板来。”从前古代的鸣冤鼓是怎么样的尺寸萧宁是不知道,但大概的大小,还是能看得出来,仿着做,大概模样足矣吧。要求不至于那么高,不容半点误差。 行,主意是萧宁提出来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推行,这一点萧宁能把握分寸,他们且听萧宁的。 “具体政令推行,须得拿出个章程。”萧颖惊讶于萧宁脑子转得如此之快,同时也连忙补充一句,好让众人都能心里有点数,该如何在推行新政之前加以约束百官。 对,这就是萧谌让他们过来讨论的原因。凡事都得有章程,绝对不能把政令当成摆设。 各持己见,大概总是要弄出一个框架的。 等商量散去后,都退了出去,不约而同,都等着萧宁。 因萧宁刚回来,且要审查六部,作为尚书令,不在雍州的这些日子,虽然有左右仆射代劳,她总该知道六部有何变化,各部中又有谁办事得力,其中又有如何的变化。 是以,虽然都很想跟萧宁聊一聊,见萧宁手上的事不少,最终还是选择等一等。 他们思量要等,萧宁可不打算等。她能一面查看六部公文和账本,也能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想出解决问题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