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第268节 (第2/3页)
谌和政事堂诸公商议,有觉得萧宁所为一如既往的符合大昌取才用人的风格,非常赞同。 不赞同的人所指的亦是规矩,自来官是官,吏是吏,以吏为官,甚为不妥。实在是乱了规矩。 萧谌自然是站在萧宁这一边的,一千个一万个同意萧宁的做法,别人不同意,谁管他们同不同意。 现在大昌最缺的就是人才,只要是人才,管你是何出身,用人为重。 反正萧宁做都做了,既然做得,倒不如昭告天下。 只不过对于任吏为官一事,针对吏的考核,一开始半年一回,三年后才能与其他官员一般,三年一考。 对此,萧谌的解释是,为吏者,再是能干,也要比直接当官出身的更难,朝廷考核严厉,亦不过希望他们切莫松懈,更不能忘记,他们因何而得来的机会。 唯心存百姓,一心为百姓谋划,且又能干又敢担事,他们才有这机会。 既如此,为官后,切不可同那当官不作为的人一般。 另,萧谌提起矿山。萧宁就近制作一应之物,这个主意不错,东胡吃过他们雍州兵马的亏,若不是有十成的把握,断然不敢出手。 西胡内斗不休,一如萧宁所预料的那般。 这对大昌而言是好事。 不过,该准备的武器必须准备。待这两胡缓回气来,再犯边境,那是意料之中的事,不可不防。 发展民生,让百姓休养生息之际,万不能忘了后患,尤其不能忘了猛兽在后头虎视眈眈,但凡大昌有丝毫让他们觉得可以将大昌吞掉的可能,他们会立刻蜂拥而至。 萧宁认同无比,树欲静而风不止。大昌乐意过太平安乐的日子,可是外头的人有太多不乐意的。 信在最后,萧谌提醒萧宁,应该没有忘记山民要来的事。 去岁喊了许久,如今终于定下行程,将由南宫致远于本月初六,亲自护送他们前往雍州。算算日子,萧宁过不了多少日子便能跟他们碰上,这算是好事吧? 萧宁倒也期待,外交关系重大,虽说犯我中原者,虽远必诛。若能不动兵戈又能太平安乐,何乐而不为。 山民,如今尹山了不得,借一次干旱,利用萧宁借的粮食,再借南宫致远之手,已然将大半山民收入手中。剩下一小半,不过是负隅顽抗。 可以窥见,来日的山民若由尹家人一统,跟一个人打交道,交好了,这是好事。至于能交好多久,一代人尽一代人的事,哪能顾得上长长久久,永永远远? 萧谌总算是把正事说完,又提问了一嘴,一行的儿郎中,可有合萧宁心意的人? 萧宁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自打把亲事摊开说,萧谌都显得有些着急了,害怕担心萧宁将来寻不着一个合适的。 额,好像也不太重要,萧宁乐意高兴最重。其他人的看法,为旁人而活,这可不是萧谌要过的日子。 是以,提问萧宁是否有看中的郎君后头,有很明显涂改的痕迹,可见为人父的虽然希望萧宁能有看中的人,亦不曾想让萧宁为了让他放心,或是怕他着急去寻。 萧宁露出了笑容,不得不说,有萧谌的支持,她底气足! 额,潘仁这一个代县令,可以暂时代下去,半年之后核查,参考县令同样的考核,至于最后他能不能作为县令担任下来,萧宁登记上,让自己务必记得亲自查看。 青州该确定的事,转完一圈了,如今春耕开始,倒是可以继续前行,这一回却是徐州。 徐州之地,这可是好地方,土地肥沃,可为粮仓。 萧宁之前都没有来过徐州,这一回来,特意让秋渠跟着一道来。 “公主殿下,徐州内的世族对我们意见挺大。”比起萧宁对徐州只闻其名,不见其中人,秋渠可是亲自去过徐州的,打过交道,最是明了那里头的人对他们挺有意见。 “无妨。”萧宁从来不是怕事的人,最怕的是无人挑事! 不对,这等想法并不妥当,当改之,当改之! 可是,萧宁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竟然连徐州的地界都进不得。 是的,萧宁被陈兵阻于徐州界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