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诏狱看大门(重生)_分卷(6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69) (第2/3页)

找那两个死丫头的事情。

    不过这几天以来,他却越发不安起来。

    他记得那天他分明也是朝那个大瓷瓶里看过的,甚至把手都伸进去掏过,当时应该是什么都没有的。

    更让王员外心惊的是,他每次记完账,都会在最后写字的那一页,夹一根胡须进去。如果下次打开,不见了那胡须,就知道必然是落入过别人的手中,要做好提防的准备。

    但是这些失而复得的账册里,却没有胡须。

    虽然他不排除是那两个丫头在把书房搅乱得一团乱的时候,夹在册子里的胡须失落了。

    而且等了将近半个月,也不见得发生什么事情。

    但是那种不安的感觉,却始终如影随形。

    叫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短短时间内,竟是瘦了一圈。

    他这里百般纠结,旁人却只当他是丢了女儿心急如焚。

    汪正暗示了好多次,让他给县老爷还有知府大人敬酒,结果他一直无动于衷。教汪正也无可奈何,只能感叹今天自己失算了。

    盐引不是早就发了么?

    如此良辰美景,佳人在侧,这群一身铜臭的商人却不谈风月,谈些糟心的话题,让人好不蒿恼。

    是,是,是汪某失言了。

    汪正赔罪,自饮一杯。

    盐引虽然已经在手,但是我和王员外等待守支,已经等了差不多将近一年了。倒不是我们着急,而是各地的下家都催促不已。实在教我等为难。

    前文所有赘述,大明朝的盐务,从开国到成化元年采取的是开中法。

    按照开中法,贩卖食盐一共分为三步:报中,守支以及最后一步市易。

    报中就是盐商根据朝廷榜文要求,将粮草运到边军驻防之地,以获得盐引凭证。

    守支是第二步,盐商凭借盐引,去盐场支取对应的食盐。

    之后,才是将食盐贩卖市场中去,也就是所谓的市易。

    按照广西的地理位置,此地有两个海北盐场,分别位于雷州和廉州。

    去年秋季,王员外和汪正早就将远超定额的粮草、布匹分别运到了州府府库和边军府库。盐引的话,一直拖到今年年初才发下来。

    算起来从粮草备齐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海北的两个盐场都没有将对应分量的私盐发出,导致他们迟迟无法外出交易。

    汪大当家这话什么意思?是觉得老夫故意压着不放盐给你们么?你们不过才等了一年而已。北边那几个盐场,等守支等上三年五载,乃至十年八年也很寻常啊。

    是啊,毕竟朝廷可以滥发盐引,但是灶户们一年也只能生产那么点盐,大家都要排着队呢,不止你们而已。

    县太爷夹了口菜,顺着说道。

    听到这两位父母官居然如此大言不惭,万达都惊呆了。

    开中法的意义不就在于利用商人的积极性,调动各地的经济发展么。

    结果各地州府拿了别人的粮草,不给别人食盐,商人们被困在边境无法回到内陆继续交易商品。

    长此以往,商人的积极性被打击,违背了开中法只是结果之一。

    更加严重的是,官方的食盐买卖因此被拖延,各地通过正常渠道买不到食盐,或者食盐价格因此上升,很快就有私盐来弥补这个空缺。

    果然,卢老爷之后的话语,就印证了他的想法。

    反正汪大当家该收的余盐都收了。不耽误你们做买卖。

    所谓余盐,其实就是私盐。

    在各地海边煮海作盐,包括内陆自贡井盐的民户们,被称为灶户。

    灶户们也是世代承袭的,他们历来不种地,只负责生产食盐。将生产出的食盐按照定额上缴给官府,这一部分就是日后的所谓官盐。

    那么上缴后多余的食盐,就是所谓的余盐了。

    多余的盐去了哪里?

    自己吃是肯定吃不光了,自然通过某种渠道进入了市场,成为了历朝历代严令禁止,却屡禁不止的私盐。

    王员外和汪正,一个有专营课盐的盐引,一个负责收买灶户手中的余盐。

    到时候,两边一起运作,官盐掺着私盐卖。

    因为拿着正儿八经的照牌,官府想要打击都打击不起来。

    所以在大明朝能做私盐卖买的,绝对不是绿林草莽,而是手眼通天的各地世家大族。

    十多年前的汪正趁着国本不稳,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相继发生,官员无暇南顾之际,渐渐接触到了这门生意。

    在在广西逐步做大,到如今则是一家独大。

    十多年间,浔州府的知府和县令走马灯似得转换。有些愿意和他一起共同钻研这门生意。

    至于不愿意合作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