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罪念 第21节 (第4/5页)
明白一件事。此时在这栋房子里,尹局的观点恐怕除了她没有人会反对。任何反对的声音,在眼前的证据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说到底警察办案还是相信实实在在的证据。 而戚宁则更注重细节。犯罪侧写,是根据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的行为方式,来推断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存环境、职业、智力和成长背景等。反过来说,一个人存在某种心理,必然会有行为的体现。而从戚宁踏进现场到现在,已经发现吴良志的一些行为并不符合具有畸变心理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应该有的行为特征。比如:他选择死亡的方式,他死前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他家里并未见到地狱传说类书籍等。有了这些细节上的矛盾和缺失,从行为证据分析的角度来说,便不能完全判定吴良志就是连环杀手。起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也不够客观和严谨。 不过,戚宁心里很清楚,在周围这一片喜悦的气氛下,她的意见只会让人家觉得刺耳,引起大家的反感,反而无助于案子。干脆还是少说多做,找到一些实在的证据再说吧。只是接下来,恐怕她要一个人去战斗了! 两天之后,在经历了两个不分昼夜的奋战,所有证据全部理顺清楚。 贾姗姗脖子上的扼痕,与吴良志的手形绝对吻合;经检验,尸体指甲中的rou体纤维和沙发上残留的jingye,也与吴良志的dna吻合;在吴良志家里发现的绳索,与先前捆绑被害人的绳索类型、材质完全相同;在冰箱里找到的那把单刃刀具,与几个被害人的创伤痕迹相符,并且在刀具上还检测出残留的血迹,血迹当然也来自先前的被害人;现场总共发现8个玻璃容器,里面装的器官一一对应着本案的8个被害人;吴良志胃里含有大量的酒精,而床头桌上的酒瓶和酒杯只留有吴良志一个人的指纹,并未发现第二个人存在的痕迹。 吴良志以自杀的方式来完成对现世中十恶业的惩罚,事实清楚、铁证如山。警方已经可以完全判定:吴良志即是“8·22”连环杀人案之凶手。鉴于其已自杀身亡,有关领导建议尽快结案。 隔天早上,春海电视台早间新闻和各大报纸上出现了一篇寥寥数语的通告:自8月下旬延续到本月,在本市发生了数起杀人案,经警方确认系同一凶手所为。迫于警方强大的追捕力度和法律的威慑,凶手已于近日畏罪自杀。 至此,震惊全城掀起一阵腥风血雨的“8·22”连环杀人案,终于落下帷幕。结局之猝然,的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大家都可以松一口气了。警方终于可以摆脱压力,集中警力全力以赴做好即将到来的国际商业博览会的保卫工作。那也是关乎整个城市形象和发展的大事件,同样是绝对不容有失的。 而春海的老百姓,尤其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终于不用在各种恐怖的传言中惶惶度日了,春海又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平静。 只是对于程巍然来说,没能听到凶手亲口说出杀害妻子柳纯的原因,在他心里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自吴良志自杀而死之后,戚宁差不多消失了一个多礼拜,连电话也没打一个。 程巍然能理解戚宁的心情——她所做出的罪犯侧写报告,并没有在本次案件侦破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一个极力推崇自己专业的人难免会有些失落。尤其,报告与事实对比,准确度极低。从警方对吴良志背景信息全面调查的结果看,戚宁的那份侧写报告,只说对了犯罪人的年龄、阶层、职业等几个方面,很多地方确实经不起推敲。 程巍然几次都想主动给戚宁打电话安抚一下,考虑再三还是作罢了。他知道戚宁和他一样,表面看上去挺疯的,其实同样喜欢将痛苦埋在心底,喜欢独自面对喜悲。把话挑明了,反而会增加她的尴尬。再说,年轻人受点挫折也好,反正案子现在也破了,还是让她自己静静地反思吧。更何况,程巍然自己现在的境遇,不知要比戚宁难堪多少倍。 案子在限期之前成功告破,自然少不了论功行赏。整个破案团队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表现突出人员另获嘉奖。而在破案尾声才正式进入专案组的郭诚,更是得到组织上的大力褒奖。但对程巍然和戚宁只字未提。 从目前的形势看,刑警支队领导的调整是必然的。虽然郭诚现在还是代理支队长,但扶正只是早晚的事。程巍然暂时被中止所有职务,等待组织进一步安排。尹局在私下里极为痛心地知会程巍然,让他有个心理准备,过完十一长假,局里可能会派他到省干校学习一段时间。 程巍然知道这是固定的套路,你要么去干校镀镀金,回来之后便升位提职;要么出去转悠一圈,回来任个闲职,或者被打入冷宫。 程巍然很清楚,他属于后者。他当然不会任人摆布,他做好了准备,决定正式下达之时,便是他辞职之日。他找了个大纸箱子,开始收拾自己的私人物品,准备逐步带回家去。收拾到办公桌时,桌上的一个相框让他不自觉地凝住了神。相框中镶着他与尹局、老徐、方宇等几个人的一张合影。他拿起相框,轻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