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丁田的古代生活 第174节 (第1/3页)
“你放心,每一个案件,我们都将勘察清楚!”田径将荷包收了,却随手丢给了身后的人:“好好看家,我们去张府!” “是!”后头的人非常干脆的将荷包揣兜里。 张大管家嘴角一抽抽,这是嫌弃给的少了? 心里不禁犯嘀咕:来的时候,老爷说当头的每个给十两,他觉得给的多了,就扣下了一半,只给了五两,谁知道当头的有田捕头,还有丁司狱,他这就把握不好了,临时分了一下,一人二两银子,跟别人的一样了! 没办法,他没带那么多银子来……荷包都是他现扯下来的……幸好今天他带着的荷包也是新的。 就是这态度貌似不太好。 但是他也不是那么害怕,因为这种事情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他也不怕田捕头他们跟老爷对 账。 一行人呼呼啦啦的到了张家。 张家在本地也是有名的旺族,以前说过,张家是读书人家,讲究的是“耕读传家”,他们家在本地可算是根深蒂固的那一类,曾经跟马家以及林家齐名。 后来马家垮台了,林家是纯粹的商业人家,而张家不同,他们家是读书人居多。 家里有个在府城的学堂里做山长的族老,山长就是校长的意思。 还有一个族亲是举人,支撑起了张家的门面,而张家也的确是好学的人家,他家子弟也有七八个秀才身份的人,而且不管科不科举,张家子弟都识文断字。 这在北地很少见,南方文风盛行倒是可以理解,可在北地这样的人家的确还是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了。 他们张家占地面积大,嫡支主脉可是五代同堂,所以“张宅”别看只是个平民的宅子,却是占据着很大的地方。 正院就是三大进,带六个跨院,一个后花园,跨院也另外带着两个小跨院,像是三、六、 九的纵深格局。 而且小跨院也连着外面的跨院,占地广阔,院落极多。 第一进是会客的地方,东西跨院是给五个儿子居住的,加上客院。 第二进就是张老爷的书房,以及张家子弟交流聚会的地方,东西跨院是给未成年的孙子们住的。 第三进是内院,正房是张老爷夫妇居住,东跨院是未出阁的女孩子们居住,再过去的两个小跨院,一个是会见内眷女客的地方,一个是给内眷女客们的客院。 小妾们则是住在靠后花园的那两个跨院内,平日里连门都不能出的。 而去世的张老太爷是住在最后面的后花园里的,花园占地上千平米,靠墙种植的都是杏树、李子树,暗喻“桃李芬芳”的意思,在靠里面则是种植的山杏树,而花坛子每年都要种植一些其他的花卉,可以说,是个足不出户就能生活在很好的环境里的宝地。 且花园那里有一排五间正房,东边两间是归张老太爷以及张老太太居住,中间是客厅,西边则是书房以及小花厅。 正房后头有两排后罩房,第一排后罩房,是给张老太爷的妾室们居住的,第二排后罩房是给伺候他们的未婚丫鬟们居住。 东厢房二十间,作为库房使用;西厢房二十间,作为厨房、茶房、柴房等使用。 地方大,人口多,不过因为是在后宅,几乎全都是女子,没有几个男人。 丁田他们第一次来这“大户人家”,发现这张家规矩森严,男女相隔甚远,可以说,丁田算是知道大户人家都啥样了。 以前丁田看过一些“古代民居”里的院落格局,那已经很让他不能理解了,那么大个地方,能住满人吗? 现在他知道了,能! 皆因这个时代,讲究的就是“父母在,不分家”,但凡有父母在一日,兄弟们都住在一起……话说也有人在孩子成年之后,就分家另过的,只是普通人家如此,但是张家不同。 他们阖家住在一起,就是一家人,张老太爷是个举人,可以免除一些赋税,全家都在他名下,自然都免了。 张老爷当年没考中任何功名,但是他儿子却是秀才……这一人有功名,全家都得力。 所以他们家不分,全都住在一起,几代人下来,住的满满当当。 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