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9章 铁马冰河入梦来,张煌言出使大顺 (第2/2页)
明末时期,南方乡绅和士大夫们豢养奴仆成风。后来奴仆们忍受不了非人的待遇和折磨,时常爆发出动乱,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平息下去。 “快,把傅院长叫来,一定要治好李爱卿!”李存明吩咐一个锦衣卫道。 李邦华竭力拽住李存明的手臂,用尽力气道:“陛下,臣有话要说。臣南下之后,走了很多地方体察民情,愈发觉得陛下不容易。北方受灾严重,兵祸不断,其实南风也不平静,天灾也多,人心不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臣以前的一些想法大错特错。” “臣看出来了,陛下在宁陵县城的所作所为,才是拯救我大明朝的良策,希望陛下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臣在浙闽两地,推广土豆、玉米的种植,小有成效……” 李存明见他说话费力,劝道:“朕明白,都明白。李爱卿老成谋国,朕一向将你当作股肱之臣,只是你现在身体太虚弱,还是少说话的好。” “不,陛下,请让臣说完吧!”李邦华很迫切,似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 他艰难地扭过头,指着堵胤锡和张煌言道:“此二人有宰相之才,望陛下信之用之。臣请他们出山,却没有第一时间带他们来面圣,而是在南方逗留了几个月,带着他们见识民生哀苦,是为了磨练他们,是为国养士……” 说到这里,李邦华气力用尽,昏迷过去。 李存明急忙命人将李邦华安置在一处清净的住宅里,又吩咐傅山全力抢救。但李邦华伤得太重,耽误太久,病情恶化了。 这一天夜里,李邦华悠悠醒来。他吃了些稀粥,精神大振,脸上罩着一层异样的红光。 入秋了,窗外飘着细雨。李邦华突然想写字,吩咐张煌言给他拿来纸墨笔砚。 “李部堂,您还是不要费心劳神了,多多休息吧。”张煌言劝道。 李邦华固执己见,张煌言只好给他拿来了纸笔。李邦华沉吟片刻,龙飞凤舞写下一句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罢,纵声大笑,而后呕血不止。 张煌言吓得脸色发白,急忙站起来去找傅山。奔到门口,却听到李邦华呼喊道:“打过黄河,打过黄河,打过黄河……” 继而没了动静,张煌言回头看去,只见李邦华躺在床上,举着双拳做挥舞状,双目瞪得很大。 他走回去,一连唤了几声“李部堂”,没有回应。伸手在李邦华鼻子下一探,气息断了。 “李部堂!”张煌言跪下去,哭得肝肠寸断。 李存明听闻李邦华去世的消息,一个人呆坐在书桌后面。外面风雨飘摇,屋里烛光昏暗,他沉浸在哀伤之中难以自拔。 良久后,李存明铺开一张宣纸,郑重写下四个大字:“国士无双!” 而后下旨:“追赠李邦华为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皇帝亲撰碑文,赠“国士”称号,罢朝哀悼一日。” …… 安葬了李邦华之后,李存明在书房接见堵胤锡和张煌言。此二人与李邦华相处日久,已经把他当成了老师,面上犹有哀戚之色。 李存明打望着此二人,只见堵胤锡约有四十岁,个头稍矮;张煌言则年轻得多,二十四五的样子,长身玉立风度翩翩。 历史上的堵胤锡和张煌言都是大忠臣,也都是南明时期坚持抗清的仁人志士。且不说他们的抗清事迹,李存明最看重他二人的战略眼光。 有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南明时期,只有堵胤锡和张煌言称得上战略家,能够与诸葛亮、张良等人相提并论。 因为他们二人在弘光朝败亡后,最先提出联合农民军抵抗满清的战略构想,而且也都身体力行,对投降过来的农民军一视同仁,爱护有加。 南明的士大夫们面对着国破家亡的局面,犹自热衷窝里斗,对农民军的仇视刻在了骨子里。比如李过、高一功投降到何腾蛟麾下,始终得不得信任。 张献忠的部下李定国、孙可望等人,原先也想着跟永历朝廷合作,却受到了瞿式耜等人的诸多猜忌,最后导致彼此离心离德,抗清事业一蹶不振。 两相对照,就能看出堵胤锡和张煌言的难能可贵之处了! 李存明道:“朕打算派人出使伪顺朝廷,双方达成联盟协议,你们谁愿意前往?” 两人都表示愿意承担重任,李存明沉吟半晌,笑道:“朕看就让张煌言去吧,毕竟你年轻一些,腿脚利落。张爱卿,此次任务非同小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明白吗?” 张煌言跪下道:“臣定不辱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