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宿主他渣得明明白白[快穿] 第107节 (第2/2页)
哪怕太医说周后怀相好,身体很健康,昌帝还是忍不住担心,每天都要来看看她。 老夫老妻,说话没那么多规矩,昌帝倒也不会把明庭的事情瞒着。 “二郎,我打的赌赢了。你看,定远伯每个月写两封信,信上的错字越来越少,会的新词也越来越多,可见他是在真心学习,提升自己。” 周后看完明庭的信一边夸他,一边担心那些将士们。 “臣妾觉得,明庭说的办幼儿园很好。没想到他粗中有细,还能为将士们考虑这么多。到底是要当父亲的人了,比以前成熟稳重多了。” “只是,这孩子也忒小心谨慎了,事事都写信汇报,还说怕人告他,拉拢人心。” 周后掩口而笑。 “就这么些人,他能做什么!这也太小看二郎的心胸了。” 周后的话,昌帝很认同。 不过,明庭这么实心实意地坦诚,他很高兴。这是把他当成君上,才这般谨慎行事。 “明庭是个不错的,长进了不少,就是这字怎么还是歪歪扭扭?” 昌帝有些嫌弃。 “朕下次赏一些字帖给他,让他好好把字练一练。” 等朝廷的兵马粮草都到了的时候,已经是一月份。 北方天寒地冻,瑶州地处南方,虽然没有那么冷,但潮气大湿气重。 这种冷和京城不太一样,为了防止士兵们冻手冻脚,明庭让军医研制出了冻疮膏。 因为新朝建立,许多地方还需要用兵。 哪怕昌帝很想多给明庭一些兵力,在兵部的大臣们研究了很久后,也只不过派来了三万。 剩下的,昌帝让齐铭在瑶州本地征。 考虑到冬天倭寇都龟缩起来,不会出动,明庭干脆让三万人在一起训练。 镇山拳和降龙掌练起来,体能也要狠抓,同时,将士们的伙食也得安排好。 虽然昌帝拨了军饷,可军队的伙食就那样,对运动量大的士兵们来说,完全不够。 哪怕以前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可明庭还是绞尽脑汁在想了办法。 齐铭弄来一些船,在加上之前明庭干掉倭寇抢了十艘船,他叫三万人轮着出海,进行海上训练。 有的人的的确确是晕船,不管是锻炼还是吃药都没用。 这一波人数还不少,被明庭弄下来,成立了炊事班。 明庭让炊事班的战士们学着养猪,养鸡、鸭、鹅,等这些都养大,正好供给军队。 至于蔬菜什么,士兵们轮换着垦荒种地。 这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炊事班士兵捉来小猪圈养的时候,明庭还动手给它们做了小手术,保证这些猪一个个都能长成大肥猪。 不少人大开眼界,说原来伯爷全能,什么都会。 最开始跟明庭来瑶州的人,已经被他训练出来。现在他们分散下去,训练新兵,整个练兵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明庭终于空出时间,开始研究船。 瑶州很多人从事海上贸易,前朝就有不少人南下南洋诸岛,东行到倭国,把瑶州的东西卖到海外。 所以在造船上,瑶州有很多老工匠,都是专家级别。 齐铭知道明庭要造船,把这些老工匠都安排过来,看他有什么要求。 本来,大家还以为这位伯爷是个外行。 没想到不管是画图还是对船的了解,他都讲的头头是道,甚至明庭还结合了这些船的优点,做了改进。 他想造军船。 船上除了粮食之外,要储放大量弹药,所以需要相当大的储存容量,同时要坚固结实。 最最重要的是,船身要有炮筒,不止一枚。 炮本身就重,一枚18磅炮就有两吨重,所以船的承载力是最关键的。 “大人,这炮筒是何物啊?” 有老工匠问道。 “这是机密,不过,有了炮筒,就能把倭寇赶走,让海上恢复平静,瑶州人又可以大大方方地坐船出海。” 明庭笑着,让工匠先按照他画的图纸,比例缩小,造出模型来,剩下的事情他要先和齐铭商量。 “造炮?” 听了明庭的计划,齐铭大吃一惊。 之前起义军曾经用过炮,可是那么笨重的东西,能放到船上去吗? 而且海面起起伏伏,哪怕船上装了炮,命中率也成问题。 “齐大哥,你不能这么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