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0页 (第1/2页)
文员们顿时受惊作鸟兽状散。 戚临清看着面前打领带穿着西服的老人,礼貌道:“您好,我是来面试苏若云画作接笔的。如果您觉得我不合适,我现在回去。” 他当然能看出面前这位馆长之前对自己的轻视。 他猜测对方出去,是为了给陈忠翔打电话确认。 “不用不用。”戈岢尽量让脸部表情放松,挤出一丝微笑。 戚临清:“嗯?” 戈岢:“你可以不用面试,现在方便直接开始接笔吗?” 戚临清点了点头。 在场文员们惊呆了。 - 苏若岩的这幅《溪落岸图》出土后由于氧化等诸多原因,保存并不完好,缺角、褪色、模糊多处。 为了展览顺利,戈岢力排众议选择补笔。 但这对修复师的技艺要求很高。 因为现在的大部分修复师即便会画画,也不见得了解古代画家的风格。如果让他勉强去进行补笔,肯定也没办法恢复到原貌。 所以现在很多博物馆宁可保存原画的原汁原味。 本次交流的湾岛国立博物馆主张也是这样,不补笔,只接全色。 全色是指用笔墨把古画上的残缺之处补好。这一个工序在整个书画修复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老师傅们常说的“醒画”。 这既是对画作原本信息的还原,也从艺术角度使其更具观赏性。 可是在画意缺失的情况下,就要涉及接笔了。修复者需要根据原画设计填补上残缺的内容,使画面内容连续而完整,难度更高。 戈岢专门为戚临清准备了一间自然光线良好的修复室,和一应修补工具。 随后他戴上手套用具,小心翼翼地将《溪落岸图》从仓库保险柜中取出,摊开搁在桌上。 文员们站在旁边围观。 戚临清上前一步,凝眉细看,这才发现这幅画的损毁程度远超出自己想象。可能起码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 戚临清其实不懂太多修复工艺。如果是其他画家,他可能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其风格、细节。 但偏偏这幅画的作者,是他的“粉丝”。 戚临清一眼便看出来了,苏若云受他画风影响有多深。 另一边,戈岢仍有些迟疑忐忑。 虽然陈忠翔一口笃定戚临清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但他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这可是苏若云的传世名作...若要是毁在他手里,别说升官了,他能否保住这个馆长的位置还是未知数。 戚临清上前一步,戴上手套,先给画作打好一层胶矾。 这样能使所补纸绢的质地由生变熟,全色时颜色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