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22节 (第4/4页)
热烈,而这种火热的气氛在太孙在听闻有兵士抱怨此地以前是盐场,土壤都坏了种不出蔬菜,每次想吃菜都要过海采购时承诺会想法子往这里送菜后达到了巅峰。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就在太孙殿下站在海岸边看着大家筑成的堡垒并且对这些海防设施进行表扬时,海面上竟是慢悠悠得飘过来了一辆破败的小渔船。 当着太孙的面,金门的官兵自然对其进行了营救,于是诡异的事情便发生了。 据事后知名不具的某位千户大人所说,此事有三大怪。 第一怪是这艘渔船压根就不是大福建一地常见的船舶形制。 在洪武初年,大明实行了极为严格的海禁政策,最重之时甚至命令片板不得下海,凡下海者视同倭寇。而在几年后,因为大明海军有了威武雄壮的架势,海禁稍空,禁止的范围从全部打压改为了禁止远航,普通的小渔船和进洋的货船已经可以运输。 所以,为了方便管理和判断,沿海的私船都被要求进行了一番改动,迎风面更大的双桅船一律禁止,只允许有一根船桅,为了抓鱼?抓鱼你需要跑那么远吗? 船尖都削平改成方形,我知道这样速度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海上行船注意点交通规范,没事开那么快干嘛?再快你能有鱼快吗? 船底都只允许用平底的,咱知道这容易触礁,你控制好载货量,乖乖去指定的水港靠岸不就没事了吗。 一番动荡之后,沿海地带的船只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其国别,大帆尖头的肯定是别国的,只有一根桅平头的,绝对是自家。 虽然对于渔民而言略有些困难,但在实际使用中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沿海水师一看到尖头小渔船都不需要分辨,便可开足马力撞上去。 把人撞趴窝了再去思考这是贼寇还是不守规矩的的自家人,前者补一刀回去拿军功,后者臭着脸把人捞上来丢大狱,这种在后世肯定会被评为粗暴的执法流程在如今却很实用。 毕竟倭寇也不是吃素的,近距离接触之下对方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尤其是如今南北混战之时,不少海上的倭寇都不再是过去的普通渔民,有不少人身上都有明显正规军的路子,拿出来的武器也愈加精炼,边军就曾缴获质量相当不错的倭刀。 正因为大明对沿海私船的改造,所以当地的兵卒们远远看到这艘明显毫无动力飘来的船就觉得不对,尖头、虽然船帆折损了,但明显是三桅远洋船,好家伙,船上的人不知道活着不,如果是活着估计就要牢底坐穿了。 但谁也没想到在登船后他们遍寻船只,居然只在船舱内找到了一名发着高烧的少女,这么大一艘船只有一个活人,看她弱质纤纤的模样,也不像是能把船划了那么远。 你说这奇怪不奇怪。 而这第三怪嘛,就是这个女孩说着的话语大家都听不懂。 从发型和脸庞来看,这女孩最多不过及笄,被救起时她烧得全身瘫软,但在被婆子背起之前她曾短暂的清醒,当时也有卫军试图问清楚发生了什么,却愣是没有人能够同她正常交流。 金门所的守军可不单单只是福建当地人,此处还有北方来的流官、各地前来的苦役,虽说不至于汇聚五湖四海的英才,三湖两海却还是有的,但众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却愣是没人能够跟她进行有效沟通。 最后还是皇太孙殿下博学而多之,不知用了什么语言和她接上了号,但两人刚说了几句,这姑娘便哭到晕厥过去,太孙的表情也不太好。 其实这些还只是明面上的,背地里的诡异之处更是数不其数。 船舱内发现的书册都来自于前宋,根据当地制船师傅所说,这艘渔船的形制和制造方法都相当复古,都不属于大明如今的制造技法,反倒有些像是宋时的船只。 那可不就见了鬼了吗,前宋距今少说已经有100余年,多了算得快三百年六代人了,就算是做足了防水的大型船只传到今天也不可能安然无恙的在海上航行,更别提这种小破渔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