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零二_第二百四十三章 革命根基稳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 革命根基稳固 (第3/3页)

五斤盐巴,十亩田地呢!

    “驱除暴政,推翻满清,革命万岁,革命军万岁。”几个士兵再次高呼,然后再次鼓动,指点着,不远处早已经支起了竹棚,一车车的盐巴堆积,一排士兵已经做好了发放的准备。

    人群中飞快跑出两个衣衫破烂的年轻人,来到棚下,装模作样地询问一番,高喊了口号,然后各自捧着一小包盐巴,喜滋滋地嘀咕片刻,又跑向招兵处。

    这么简单哪,在榜样的力量下,还在犹豫的人们纷纷奔了过去,立时便响起了南腔北调的喊叫声,“驱除暴政,推翻满清,革命万岁,革命军万岁”。

    五斤盐、十亩地,充抵军饷,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条件,对于贫困的百姓来说,那便是一人当兵,全家不饿。滇、桂、黔交界的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亦是贫困地区,到了近代犹未改变。

    当然,想得到这些好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了兵,便要奋勇作战,若是畏怯逃跑,则家属也要受到处罚。革命军政府的意图也很明确,给你土地好好生活,同时也将你的利益绑到了土地上,将你的家眷亲人与你在军中的表现联系起来。

    先分满清官员家田,再分官田,不够再用其他方式补偿。

    再加上已经施行的《革命军兵役法》、《革命军伤残抚恤法》、《革命军家属优待法》等,基本上解除了士兵的后顾之忧。

    “俄耶要当宾。”一个彝人挤上来,怪腔怪调地说道。

    这个彝人身材又高又大,头上黑布缠头,打着赤膊,光着双足,只围着一块麻布,肤色黝黑,站在那里,就象半截铁塔似的,样子十分慓悍威武。

    一个彝族士兵立刻走上来,充当翻译,一问一答,然后再转述给旁边的书记官。

    依布,男,二十二岁,彝族,身高六尺一,家有一妻二子一女……书记官刷刷记录着,却被一阵喧哗声打断。

    招兵点旁边放着几根五十余斤的大铁棍,算是体检的器具,只要能举起来三次,便算是合格,简单而快速。一个壮汉不仅举了起来,而且还能挥舞自如,引起了旁观者的欢呼。

    依布见书记官移目观看,不由得眉头一皱,不满地哼了一声,大步而去,抓起一根铁棍,也舞动起来,比那个壮汉更加自如。舞了一阵,方才扶棍立定,脸不红、气不喘,立时引起了更大的叫好。

    “身体健壮,力大无比……”书记官呵呵一笑,提笔写完,拿起块号牌向依布招了招。

    依布将铁棍一扔,快步过来,接过号牌,连比划带说,“田呢,十亩,害有,盐巴,吴紧。”

    书记官被这怪腔调逗乐了,叫过彝族士兵给这个莽汉解释清楚,又招手叫过下一个。

    另一边,以盐换粮的棚子前也人头攒动,甚至还有头上蒙着侗锦挑着担儿的侗族妇女,挑起担儿颤悠悠地走得象流水一般。

    尽管家里穷,但吃糠咽菜也能对付过去,可这以盐换粮的好事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赶上的。所以,很多百姓都打着这样的主意,把家里的粮食尽量多地拿出来一些,换取便宜廉价的盐巴。

    “民众的要求并不高,如不能使其满意,那便是政府和官员的责任了。”秋j在远处望着,不无感慨地说道:“滇省军区一个镇的指标,我觉得很快便能完成。”

    “这还要看地方官员的能力啊!”杨文恺沉吟着,不无顾虑地说道:“政策能否落实,关系到征兵的进度和百姓参军的热情。以前呢,咱们是想得简单了。”

    秋j比较赞同,笑道:“还有一点你没说出来,那就是胜利的鼓舞。地方政务咱们管不着,可这打胜仗,可是责无旁贷吧!”

    “还是你看得全面。”杨文恺伸手指了指,说道:“有女的来报名参军了呢,这真是少见。”

    “以后就常见了。”秋j笑得畅快,整了整衣服,大步走了过去。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