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庶族无名 第368节 (第2/4页)
立,各处水利工程。 而这么多事带来的回馈也让陈默很满意,继续这般下去,会越来越富,直到达到陈默预计中达到平衡。 只是若真的达到陈默预算中的那个平衡,而还没有展开新资源来源的时候,恐怕盛极之后,将又要迎来一场动乱和衰败,这是陈默不愿看到,却又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虽然那一天距离现在不会很近,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没个上百年也到不了,但能够预见那一天到来,却又无法阻止的那种无力感,让陈默很糟心。 现在能想到的办法,只有尽可能的提高粮产、开垦土地,曾广资源的来援,这个问题,他也跟荀攸、贾诩、李儒、徐庶这些顶尖智者探讨过,但哪怕集结陈默麾下所有顶尖人才,也没能想出一个太好的解决办法,这天道循环往复,似乎是一种大势。 在不考虑任何限制的推断下,众人想出来的也不过是获取更广博的土地,但这样的话,以现有消息传递的速度,越远的地方,越不容易控制,最后还是有可能分崩。 贾诩提出一种说法,可以通过商业、传播文化的途径,向目前已知的国家,包括身毒、大秦、康居、乌孙这些域外大国派遣使臣,一来弘扬华夏文化,二来可以吸引这些国家的高端人才来到中原效力,同时可以鼓励百姓与域外经商,跟这些国家建交之后,展开贸易,将更多的资源运过来以养天下。 大汉如今的瓷器、丝绸对于这些域外国家来说,那可是珍宝,可以利用这个,从各国掠夺更多的财富、资源用来丰富中原百姓的衣食住行。 贾诩的这个想法无疑是最适合的,虽然眼前还远远达不到那种人口多到让国家瘫痪的地步,但必须开始往这方面考虑,早作布局,但就算如此,陈默觉得这也不过是延缓那一天来临的时间而已。 但就眼下而言,贾诩所说的计策,却是能想到最好的办法,先定个基调,等天下真的太平的时候,就可以着手布置了。 事实上,陈默的这个想法是有些超前的,但却是结合大汉兴衰从中悟出来的,每到人口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出现各种问题来削减人口,以往最大削减的方式就是战争,但未必没有其他方式,所以陈默哪怕知道解决这个问题很难甚至不可能,也想尝试一下,哪怕解决不了,但至少能给后世有识之士提供一个思路,或许将来可以解决呢。 第四百三十九章 多事之年 汉授十六年,越来越多的世家开办书院,基本上,不管大小于否,每郡基本都有书院开设,有些是世家自己开的,也有一些却是郡上豪族牵头,请出一些归隐名士,以名士的名义来建立书院,一般越是士族林立的地方,这种格局的书院越多。 “眼下书院虽多,但也不过初立,成果如何,暂时还不好说。”看着前来与自己商议的祢衡,陈默笑道:“但有一点,正平当早作准备。” “请王上明示。”祢衡躬身道。 “这些书院虽多,但朝廷取士乃自太学中取,这些书院却是没这个资格,如今还没出现问题,盖因这些书院尚未推举入仕者,但三五年后,恐怕这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陈默笑道。 “主公准备收这些书院弟子?”祢衡疑惑道。 “不错,这个你早些准备,等到三五年后,前来求入太学名额的人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再准备就晚了,所以现在需先整理一下太学的架构。”陈默点点头,这是必然的问题。 祢衡皱眉道:“如此一来,于三学弟子而言,岂非不公?” 三学弟子,如今主要以军功将士子弟、一些寒门、庶族为主,一般在经过十年苦读之后,再去太学学上两年,基本可以安排入仕,但如果把这些各郡书院都算上的话,别说两年,等十年都未必会有机会。 “所以得提前布局啊。”陈默点头笑道:“眼下能够想到的也只有给他们设些门槛。” “王上是说……考核?”祢衡问道,三学之间升学就是通过考核来升学的,但世家子弟在这方面并不差。 “择优而录,一直以来也是太学的准则,最近这些年收到的三学弟子,多少有些良莠不济,加些困难和压力,对他们也是好事,就算难成学问,也可学学其他东西,这天下要的不止是官,像马钧、刘毅这般的大匠,擅长布局的统帅,擅长术算之人,这天下需要的更多,不能把入仕作为唯一的标准。”陈默笑道。 士农工商……有时候陈默会觉得若真按这个标准来衡量地位的话,这天下会变得畸形,因为其他行业也需要人才,除了工匠之外,专门研究医术的医匠,研究造船和航海的人才,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 太学院人多吗?多,很多,整个天下也不过一千多县,需要的官员加起来也绝不超过十万人,但每年太学院中进来的弟子就有数千人,而且这个数量还在逐年上升,以后天下一统了,数量恐怕会更多,如果都投入到官场之中,陈默觉得有些浪费人才,而且对天下的发展其实也起不到什么用处。 这些年,陈默懂得的越多,越觉得儒家所谓的正道并不那么正,不过是巩固皇权的东西,想要天下太平在人口饱和之前是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