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的科举日常_锦绣的科举日常 第21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锦绣的科举日常 第215节 (第3/4页)

,就是所谓的三险一金。

    只要你在城内的作坊,商铺做工,你老板和你自己每月都要交给衙门一定的管理费用,这些费用平日看着不显,反倒像剥削百姓的手段。

    可百姓们能说什么呢?人老板每个月工钱给的利索,且给的还不少,安安心心拿到手就能养活一家人,已经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了,衙门里要那就给呗,全当交保护费了,街上的差爷们确实辛苦又尽责。

    可事情真到了跟前儿,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自己想的那么一回事儿,衙门是真的拿这些钱给人办实事的。

    好比说有些人突然生了大病,倾家荡产也不一定能治好,这个时候你东家听到风声上门了,衙门里的官员也上门了。

    人家就告诉你,让你拿着什么证明,然后去哪个医馆,找哪个大夫,你这个病,哪一部分可以给你报销,哪一部分自费,到最后你个人只需要出多少钱儿,其他的都不用你管。

    算了,听不懂没关系,衙门找人带你办。

    到最后人好了,一家人欢欢喜喜的抬回家,坐在一起掐指一算,好嘛!一个本来要倾家荡产都不一定能救回来的人,这么一来一回,拢共花了不到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家家有工作的明安府百姓面前,那就什么都不是。

    拿城东张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来说。

    老张家最小的孙女,被家里养的娇,不能吃苦受罪,今年十三岁了,在城内的火柴作坊上工,作坊里福利待遇好,管吃管住,一年还给发四季八身新衣裳,根本就没有花钱的地方,闺女小半年儿的工钱便有二两多。

    何况他们家还有俩个念书的小子,一个即将嫁人的姑娘,一家子从爷爷奶奶到孙子孙女都不是懒人,全都在城里找了活计讨生活呢。

    唯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家里的两个老人只能在外面打零工,不是固定给哪一家掌柜做工,是看哪家有需要零工,便去哪家,以往老人也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他们老两口拿到手的钱也不比儿子孙子少,两老人还觉得自己很能干。

    甚至有时候觉得孙子们说的什么将钱交给衙门买什么三险一金的事情非常傻。

    你说钱儿交给衙门买了什么金,那谁看到了?谁能证明这东西有用?这玩意儿到底啥时候用?别万一钱交了十几年,到时候一个毛都没有,自家还一个屁都不敢放,一点都不划算。

    可真的是到临头,儿子生了大病,老张才发现没有三险一金的,和真正交了三险一金的正式工,在大事上的待遇天差地别。

    他们没有三险一金的这些人生了病,便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药铺买药,该多少钱就多少钱,人家药堂一个铜板儿都不会给你少。即便如此,你兜儿里有钱,可你知道哪个药铺价格最公道?哪个药铺的坐堂大夫水平最好?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能满城的去乱撞运气。

    可有三险一金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些事儿不用自个儿cao心,衙门里给包圆了。

    先带病人去指定大药堂一瞧,哦,你这是什么病,到哪个科检查,那里全部都是什么大夫,反正他们也听不懂,总之就是那些人都非常擅长这方面的辩证之理就对了。

    然后你拿着诊断单子去他们指定的药铺买药,人家看你有三险一金,收了你的钱,在册子上记上你的姓名,在哪里做工,老板是谁,家住何方,属于哪个街道哪个小区,然后告诉你,回头所有的钱从三险一金里扣,多退少补。

    啥叫多退少补啊,老张思考了好半天才想明白,压根就没敢想这些钱儿能给自己退回来的事情,自古至今就没听说过这么好的事儿。

    有人帮忙给找好药堂,好大夫,一来就有大夫给诊治,不叫儿子干难受,他心里已经知足了,要是这病能治好,多少钱他都愿意出,大不了从头再来,他和老婆子身子骨硬朗,还能干个十来年呢!

    可事实再一次叫老张目瞪口呆。

    自家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一百八十多两银子,其中一部分还是和亲戚朋友借的,总算是把儿子的病情给稳住了,至于其他,也只能以后再说,人命重要。家里又不是治不起,总不能看着儿子活活的给疼死了。

    可真正到了带儿子回家那一天,人家药堂小掌柜带个账房上门,算盘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