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之大画家 第152节 (第2/3页)
敢在最亮的色区下暗色笔触,也敢在最暗的色区点暖色,很多位置都让人一眼看去觉得突兀,浑身难受。 可再去看这幅画第二眼,却立即产生与刚才截然不同的感受。 当代画水粉画油画的学生更多的是用弧形笔触,长线落笔,但这幅画却全是直笔触,短线落笔,让画面显得很硬,细看后会有种身心舒适的工整感。 画面是一个杂乱的客运站,主体人物在偏左下方,斜靠在破旧的候车椅上,眼神空洞的望向纸张外,不与观画者对视,却仍让观画者产生一种与之发生过互动的情绪。 候车青年无论从姿态还是表情上看,甚至从衣褶和歪斜挎着的包上,都透着疲惫和茫然。 裘远立即产生一个推测:这青年并非离家去某个地方,因为他看起来并没有目标。 倒像一个在外生活消磨掉激情和期许,茫茫人归家的人。 他看一眼右下角统一写在纸条上的名字,心道果然。 它叫:《等待乘车回乡的青年》。 站直身体,拉远一点距离,他继续打量这幅画。 青年身后还有其他乘客,虽然模糊处理了,但配色和绘制出的些许姿态处理,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一样的,闷闷的,与‘疲惫,迷茫’同调。 整幅画仿佛都是对生活的发问,我到底在干什么?我将来又要去哪?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什么? 裘远啧啧一声,觉得这幅画特别打动他,与他的某些情绪情感产生共鸣,十分惊艳。 深吸一口气,他弯腰凑近,又去看它的笔触和画法。 画面中有不少有趋向性的笔触,这些笔触向无数条落在纸张上的小鱼,从画面左右下角,向右上角汇聚。 这笔触不仅暗示了斜向右上角的三角构图,更强调了从左右下角向右上角的透视和纵深关系。 要在处理一幅画时,将画面上的所有元素都拿捏入微,单提出来全有话说,都有表达,这就有点厉害了。 裘远捏捏下巴,虽然画面上隐约有些匠气,但仍不得不说,太厉害了。 尤其是混在一群十几、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的画里,显得尤为突出。 只看这幅画,他几乎忘记了自己参与的只是个在校学生的比赛,而非社会画家的比赛。 微微一笑,裘远觉得自己找到了最满意的一幅画,伸手便要捞起来,却有另一只手忽然从斜刺里伸出,率先将画拿走了。 “诶?”裘远立即大声质疑,抬头瞪向取画者。 安静的旷室里,所有人都被他的声音吸引,尽皆直起腰看他。 裘远却浑不在意,朝着抢走他看中画作的鲁美油画系主任易南昇道: “易老师,这可是我先看中的。” “那有什么关系,我选走了,你还能多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呢。这又不是选学生、买画,有啥好争的。”易南昇哈哈笑着,却将画捏的死死的,一副今天非他霸占不可的模样。 “不是——”裘远仍要距据理力争,却被易南昇转开话题: “哎,你看这幅画,许多笔触和配色的处理,像不像梵高的《一双皮鞋》? “那种劳动人民的辛劳、质朴和穷困,都在细节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看着最日常、最和谐、最普遍的物件,通过绘画,也能激发出我们最强烈的无奈和痛苦……不错不错。 “还有这些流动的指向右上角的笔触,像不像梵高的《星空》和蒙克的《呐喊》?人家是旋涡式的笔触,她是直的、汇聚式的笔触。 “让我产生一种向远处驶去的火车或者汽车开向远处隧道的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