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0页 (第2/2页)
雇佣了一辆马车。 路上的出租马车实在也是新奇玩意儿。 在汽车发明且普及使用之前,马车是伦敦的主要交通工具。街上还有人直接骑着马穿行。 马车将她们送到了目的地。 陈晓芸没想到,她们坐了挺久的,离开了市区,到了近郊。 她们在车上都要冻到升天了。 陈晓芸付清了车费,还问马车夫能不能在这里等她们一下。 马车夫答应了,让她们尽快回来。 毕竟陈晓芸给了他不少小费。从这里回去,又是一笔好生意。 陈晓芸拉着黎落下车,往工厂方向走去。 英国在这时候早已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工厂林立,排出的废水让泰晤士河都发臭。 她们来到的是一家纺织厂,同样竖着大大的烟囱,正黑烟袅袅。 陈晓芸她们原先是不准备进去的,可实在是太冷了,至少溜进去躲躲雨,暖和一下也好。 她们很幸运。因为根本无人发现她们的到来,每个工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活。 陈晓芸之前只见过现代化的工厂,员工们都穿着整齐划一的衣服,在流水线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地干活。那时候,她觉得已经够累,够压榨了。 然而,19世纪伦敦的工厂看起来未免过于残酷。 一眼望去,这里竟然还有好几个年纪看起来不大的童工。 工人们大多衣衫单薄,眼神无光,只是机械性地干着手中的活计。 没有未来,似乎只是为了活下去。 据资料记载,英国的童工的情况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出台后,才好了很多。 陈晓芸逐渐理解了,为什么马克思先生会说资本的毛孔都透露着肮脏了。 不干活,就没饭吃,唯一能做的只有被这些资本压榨。 她更难受的是,自己并不能实际帮助他们些什么。 因为他们是既定的,且已经是过去的历史。 二人从里面出来后,心情未免都有些沉重。 她们谁也没有惊动,静悄悄地进去,又静悄悄地离开。 马车夫信守承诺,在约定的地方等待她们。 她们上了马车,又一路颠回了市区。 陈晓芸以及黎落一致决定,贝克街什么的,等到第二天再说吧。 她们只想在温暖的床上躺一会儿,疗伤。 舟车劳顿真不是说说而已。 一开始的新鲜感过去后,陈晓芸和黎落陷入了土豆面包怪圈。她们感觉无论吃什么,都离不开面包和土豆。 每天吃了土豆吃面包,吃完面包吃土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