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间谍者_第51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1页 (第1/2页)

    D处的另一个主要活动范围是移民区。D处的间谍管理小分队掌握着大规模的间谍网,他们利用在伦敦的间谍去招募在这些间谍国家里的其它间谍。这个方案对军情五处来说特别具有吸引力。移民是容易被招募的,于是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在提供铁幕方面的情报上可以直接展开竞争,军情六处为此感到恼怒。其实,在五十年代初,这些移民圈早已被克格勃完全渗透,或者被它的东欧盟国的情报部门渗透。这些移民圈就像双重间谍案件一样,分散了我们的精力,暴露了我们的间谍主管人。

    情报界在战后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军情五处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继续照抄战时双重间谍的技术。它不仅缺少训练有素的办案人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不再具有战争时期那种超乎德国人的密码破译优势。

    在整个五十年代,军情五处竭力回避英国当时所面临的最明显的反间谍问题;三十年代苏联对英国统治集团的渗透。四十年代末对艾伦纳恩梅和克劳斯富克斯所犯的核间谍罪的审判以及一九五一年发生的伯吉斯和麦克莱恩叛逃事件,说明招募斯大林的英国人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文件的人都清楚,三十年代在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英国知识分子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失望情绪。俄国情报机关利用了这种情绪,成功地招募了一些重要的间谍,至少他们当中有些人在战后对苏联的事业仍然保持忠诚。

    伯吉斯和麦克莱恩的叛逃给军情五处留下了巨大的创痕。虽然菲尔比和布伦特也受到了怀疑,可他们对此矢口否认,于是两个案子很快就搁浅了。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对这两位外交官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关系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种方案在调查工作中实际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伯吉斯和麦克莱恩的大多数朋友现在都升到了相当引人注目的位置上,不仅在情报界有这些人,文职机构里也有这些人。所有有关系的人都在尽全力压制有关这两个人叛逃的消息,如果调查行动一时走漏了风声,那就会造成一种尴尬的政治局面。而且,大量的调查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逃往莫斯科,其后果不堪设想。没有人愿意去碰这个棘手的问题。一九五四年以后,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已完全停止,显然军情五处认为当时正在实行的新审查制度已足够保障国家的安全了,其实这正如把狐狸锁进了鸡窝里一样。

    有一个人挺身出来反对这种疏忽大意的政策,他就是阿瑟马丁,过去是陆军信号官员,战争刚刚结束他就加入了军情五处。他很快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很有才华而又富有直觉的办案人员。他接连经手了富克斯和麦克莱恩两起案件的调查工作。他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叫伊夫琳麦克巴尼特,她是一位年青的女研究官员。马丁在反间谍工作的探索中具有一个很大的优越性:他从来没有进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